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9-07
絞盡腦汁,筋疲力盡,編出的故事卻跟shit一樣,然后徹底絕望。
這便是大部分編導生的困境所在。
為什么你編不出跌宕起伏的故事?很簡單,因為你想不出好的沖突。
但是,這也不能怪我們,因為故事雖然源自生活,但是故事思維卻和我們的生活思維截然不同,是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鍛煉和塑造的。此外,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從小豐衣足食,沒有經歷過什么挫折磨難,自然很難想出刺激有趣的沖突。
不管你的故事是什么風格,必須牢記的一點是,沖突是故事的靈魂,沒有人愿意看平淡無奇的故事。觀眾花時間看故事是為了找刺激,而不是對生活原封不動地再現。
上期我們講解了“激勵事件”在故事中的運用,接下來中影人藝考編導學院給大家講解故事的第二部分——進展糾葛的法則。
所謂進展糾葛,簡單來說,就是當由激勵事件引出人物的求索目標后,我們需要想方設法給你的主人公制造各種各樣的麻煩,使他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對抗力量,產生越來越多的沖突,從而創造出一系列逐次發生的事件。
好了,現在輪到沖突登場了。這期我們著重講解沖突的種類、沖突的思維模式,下期會給大家帶來沖突事件的進展與轉折點的設計。
一. 沖突類型: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沖突的種類——無論任何矛盾,人類所面臨的對抗力量無礙乎來自以下三個層面:
1.外界沖突:與外界的環境、組織、人之間發生的沖突。
例子1:《蜘蛛俠3》里蜘蛛俠大戰沙人;《信長協奏曲》中的男主角從現代穿越至日本戰國時代,看到日本武士割腹自殺后試圖說服大家珍愛生命,放棄這種殘忍的行為。
2.個人關系:親人、戀人、朋友。
例子2:《懺情記》中女主角希望男主角接受自己為他洗白,但是男主角卻怕影響她的婚姻斷然拒絕,;《摔跤吧爸爸》里父親不滿女兒的訓練方式,在沙地里與她一決雌雄。
3.本體:個人情緒、情感和身體。
例子3:《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在小說結尾本可以致張無忌于死地,但是就在她的魔爪伸向后者的胸口時,突然發現后者胸口當年被自己刺傷的痕跡,卻是無論如何也是下不了手了;《黃昏之戀》中的男主角無法忍受赫本對他的冷漠,卻又試圖保持自己花花公子的尊嚴,一邊買醉一邊展開了激烈的內心沖突。
同學們編故事的時候,當你們想不出沖突的時候,就從這三個層面去找,看看哪些元素是可以給主人公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制造麻煩的。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一場戲里面不只存在一個沖突層面,可能是多種并存的。比如例子3中“周芷若”的例子中,除了“個人情感”的沖突層面外,還有“個人關系”的牽連。因為雖然張無忌已經與她恩斷義絕,但是也算是他她的前男友,二者仍然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因此這兩個沖突層面是并行存在的。例子2中《摔跤吧爸爸》的父親除了不滿女兒當下的訓練方式決定與她比試之外,實際上他作為父親的一份傲慢與保守受到挑戰,同樣是該場戲中沖突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同學們在找到沖突的切入點后,可以學著挖掘沖突的廣面,使得你們的故事矛盾更加豐富精彩。
二. 沖突思維:
你的人物,實際上所有的人物,在追求任何欲望的過程中,在故事的任何時候,總是會采取從他自己的主觀視點來看最小的保守行動。所有的人類都是如此,人性從根本上而言都是保守的,實際上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任何有機體都只會去消耗必要的能量,絕不會冒不必要的風險或采取不必要的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行動,會在內心想到或感覺到近似這樣的意思:“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采取這一最小的保守行動,那么世界將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對我做出反應,這種反應將是使我得到我所需要的東西的一個積極步驟。”而且在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我們都是對的。比如你過馬路,你心想那輛車的距離足以讓司機及時看見你,如果必要的話他會減速,這樣我就可以過去了——而事實也是如此,你安全到達馬路對面;你參加一個重要考試卻忘記帶準考證了,于是打電話給你媽讓她幫你拿過來——她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幫你解決了燃眉之急。好了,這便是生活經驗的主題,時時刻刻如此。
但在故事中卻絕非如此。
故事和生活之間的重大差異在于:在人類的日常生存狀態中,人們采取行動時總是期望得到世界的某種有效反應,而且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他們所期望的東西,而在故事中,這些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則被揚棄。
在故事中,我們將精力集中于那一瞬間,且僅僅是那一瞬間,人物在那一瞬間采取行動,期望他的世界做出一個有益的反應,但其行動的效果卻是引發出了各種對抗力量。人物的世界所做出的反應要么與他的期望大相徑庭,要么比他期望的反應更為強烈,要么二者兼有。
你走過馬路,朝汽車揮手希望他能減速讓自己先過,但是你卻發現這輛車非但沒有如你所愿,反而加速向你沖來;你打電話給你媽說出自己的請求,結果你媽卻跟你說她現在堵在馬路上動彈不得,而現在臨近考試就要來不及了。于是,生活便突然變得趣味盎然了。
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你所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小說的情節,你會發現它們中的主人公一定都會遵循這樣的原則行事。我舉個例子,《唐人街探案》大家都看過吧?王寶強跑到警察局故意自投羅網的那場戲,他本來以為警察一見到他肯定反應激烈,沒想到壓根兒沒人搭理他,因為誰也不會相信有犯罪分子會傻到自投羅網;《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在陽臺上本想向警長提出換啤酒的請求,他本以為警官會酌情考慮,想不到卻使得警察暴怒,拎起他的領子就往樓房邊緣推去;《失去的周末》里當身為酒鬼的男主角重新回到酒吧,即將重新拿起酒杯時,他本以為自己會因為久逢甘露而喝個痛快,卻沒想到自己會突然猶豫,因為他的內心告訴他自己不能這樣做,重新酗酒會使他再次失去所有。
讀到這里,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故事思維是一種完全和我們正常生活思維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同學覺得編故事難上加難的原因,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學會摒棄過去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思維習慣。在你們組織故事情節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建立起這種逆向思考模式,讓你們的人物隨時隨刻與沖突做伴,只有這樣,觀眾才會被你的情節吸引,我們才會想知道接下來人物的命運如何。
回到我們文章的摘要,用作死的思維去寫故事,才是觀眾喜歡看到的——你必須要想法設法讓人物無法按他所想的計劃執行事件,不停折磨他。否則觀眾就回很容易猜到情節,那么你的故事就會變得索然無趣了。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