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1-14
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傳播學中的沉默的螺旋
一、 沉默的螺旋假說的基本定義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最早見于諾依曼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1980年諾依曼出版《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假說由三個命題構成: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在這里,意見環境是一個核心概念。這樣,諾依曼通過“沉默的螺旋”理論,重新提示了一種“強有力”的大眾傳播觀。
二、沉默的螺旋假說中的“三種效果”
諾依曼認為,在以電視高度普及為特點的現代信息社會,傳播媒介對人們的環境認知活動產生影響的因素有三個:
(1)多數傳媒的報道內容具有高度的類似性,產生“共鳴效果”;
(2)同類信息的傳達活動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和重復性,產生“累積效果”;
(3媒介信息的抵達范圍具有空前的廣泛性,產生“遍在效果”。
三、 沉默的螺旋假說的要點
(1)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2)經大眾傳媒強調提示的意見由于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容易被當作“多數”或“優勢”意見所認知;
(3)這種環境認知所帶來的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并導致社會生活中占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
四、 沉默的螺旋假說的特點
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兩個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一是它的輿論觀,二是它的效果觀。
首先,在輿論觀方面,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從社會心理學視角來把握輿論現象的。諾伊曼認為,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一種意見一旦具備了這種性質,就會產生一種強制力——公開與之唱反調就會陷入孤立狀態,就有遭受社會制裁的危險。為了免于這種制裁,人們只有在公開的言行中避免與其發生沖突。由此不難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的是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
其次,在效果觀方面,從傳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和影響。它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傳播媒介提示的“意見環境”未必是社會上意見分布狀況的如實反映,而一般社會成員對這種分布又處于“多元無知”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傳媒提示和強調的即便是少數人的意見也會被人們當作“多數意見”來認知,其結果也會引起“沉默的螺旋”過程的始動,在傳媒影響所及的范圍內引起人們判斷和行動上的連鎖反應。換句話說,這個理論認為傳播媒介具有“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
五、 對沉默的螺旋假說的評價
一些學者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中存在的問題:(1)假設中所強調的“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應是一個絕對的常量,而應是一個受條件制約的變量。
(2)“多數意見”的壓力以及對它的抵制力,依問題的類型和性質應有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數意見”社會壓力的強弱受到社會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
(4)由于它在說明輿論的形成過程之際極力強調“多數”或“優勢”意見的壓力,以至于忽略了輿論的變化過程和“少數派”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說盡管在理論和實證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它至少在下述兩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它把對輿論形成過程的考察從現象論的描述引向了社會心理分析的領域,強調了社會心理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這正是傳統的輿論學所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2)它強調了大眾傳播對輿論的強大影響,并正確地指出了這種影響來自于大眾傳播營造“意見環境”的巨大能力。
六、沉默的螺旋在網絡傳播中的運用
從宏觀層面來看,網絡傳播本身的數字化、多元化、多媒體化、實時性、交互性、虛擬性等傳播特點,使網絡傳播具有比其他傳播方式更即時、更廣范圍的傳播優勢,使得其它傳播方式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對更多的受眾進行“鏈接”;而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使得那些網絡上的活躍者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因此而不負責任的用極端言語抨擊與自己不同的觀點。
從微觀層面來看,由于沉默螺旋的心理機制仍然存在,網際傳播與現實傳播的相似性,沉默的螺旋現象并沒有消失,網絡中的受眾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群,而且具有相當的流動性,可以說網上的交流是屬于“臨時拼湊的群體”之間的交流。人們在臨時拼湊的群體中,雖然彼此素不相識,群體中多數人的行為尚且能作為一種壓力而使個體產生從眾行為,如果在真實的情境中,即在各個個體之間相互熟悉的情境中,當群體中大部分成員發生相同行為時,可能對個體造成的壓力會更大,更會迫使其發生從眾行為。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