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1-06
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中影人編導學苑的一名指導老師,在我們學習過傳播學的都應該知道,在傳播學中最著名的兩個觀點那就是使用與滿足,但是這個是比較深層次的東西,接下來我就以我們的使用與滿足進行具體的敘述,希望同學們能夠有所了解。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定義(名詞解釋)
“使用與滿足”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這一研究把受眾成員看做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傳播學家卡茲等人在1974年發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提出了“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也說明,我們今天的媒介接觸習慣和選擇偏好是建立在過去的媒介接觸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們今天的媒介體驗,則影響到我們今后的媒介接觸行為。(253)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建立的基本假設
(1)人們接觸媒體是有動機的,受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驅動。
(2)人是理性的,清楚且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并能意識到媒介是否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3)媒體并不能滿足用戶所有的需求,它們必須與其他需求滿足方式競爭。
(4)人是主動的。
三、“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意義
“使用與滿足”研究曾經在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這一研究開創了從受眾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播過程的先河。“使用與滿足”研究把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作為衡量傳播效果的基本標準,這一視角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它認為受眾的媒介接觸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的活動,這種選擇具有某種“能動性”,這有助于糾正大眾社會論中的“受眾絕對被動”的觀點。
第二,它揭示了受眾媒介使用形態的多樣性,強調了受眾需求對傳播效果的制約作用,對否定早期“子彈論”或“皮下注射論”的效果觀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大眾傳播對受眾具有一些基本效用,這對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過分強調大眾傳播的無力性的“有限效果論”也是一種有益的矯正。在這個意義上,也有一些學者把它稱為一種“適度效果”理論。
四、“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局限性
不過,“使用與滿足”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少學者認為:
第一,“使用與滿足”研究過于強調個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為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較濃。
第二,它脫離開傳媒內容的生產和提供過程,單純地考察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眾與傳媒的社會關系。
第三,“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受眾的某種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是有限的,僅僅限于對媒介提供的內容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的范圍之內,因而不能反映受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有著傳播需求和傳播權利的主體所具有的能動性。
五、新媒體時代“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展
新媒體時代“使用與滿足”理論得到了加強,與傳統的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會關系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相比,用戶通過使用新媒體得到新的滿足有:
(1)信息發布。與在大眾傳播時代不同的是,受眾通過媒介不僅僅被動地接受信息,更主動地發布信息,制造內容,也即所謂的UGC過程(用戶生成內容),用戶通過將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編碼成信息傳播出去,使得傳統理論中“監測環境”這一需求得到加強。
(2)自我表達、價值實現和個性化滿足等。與傳統理論中提及的利用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進行“自我檢測”以獲得成就感不同,受眾使用新媒體有更大的主動性,他們獲得成就感的方式不是以接受信息為前提,而是以傳播信息為前提的。新媒體的用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他們獲得成就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是自我表達或進行身份構建,通過傳播自己的信息和觀點,在媒介上進行個人塑造和展示來更好地實現自我。
(3)參與和互動。傳統理論中,人們通過媒介進行社會交往、構建人際關系主要是先獲取媒介提供的內容,將之作為談資以在人際傳播中變得更活躍,或者與電視中的出場人物建立擬態關系等。而人們使用新媒介構建關系時,卻更多地把它當作復雜關系的承載平臺,用戶不僅在其上構建和拓展關系,更通過分享完成了諸多社會安排。通過在人與人之間借由媒介的平等參與和更直接的雙向交流,新媒體很大程度上復制了人際傳播、社會活動,而非大眾媒介輔助的間接交流。
以上就是我們中影人教育,對于傳播學的解釋和深層次的理解,希望同學們能夠得到自己的啟發。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