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8-08
這幾篇文章給大家分享一下傳播學中常見的幾種理論。傳播可以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其中都有一些有趣的理論,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群體傳播中的一些常見理論。
1、群體傳播:
群體規范對外部信息的作用:美國兩位傳播心理學家以美國中學生的課外團體——「童子軍」為對象進行的實驗,實驗證明,成員的群體歸屬感意識越強,對于群體規范不相容的外部宣傳也越能表現出較強抵制態度 。信息壓力和趨同心理:一般人在通常情況下會認為多數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確性大于少數人;個人希望與群體中的多數意見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 。這個在現實中有太多的例子,或者說每個人應該都能感覺到受這種機制的影響。
2、集合行為:
不同于一般的群體行為,集合行為指的是在結構性壓力下,在觸發性事件刺激下形成的非常態社會聚集。例如地震、火災之后的群眾騷亂,處于某種原因的自發集會、游行、示威、種族沖突,流言下的搶購風潮等等。光看這個定義,你應該就可以感覺出會有多么有意思、值得深思的理論。
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集合行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在狹小的無力空間內,人們保持著高密度的接觸,參加者通常處于極度亢奮、激動的精神狀態。這樣的環境很容易使人們喪失理智的分析判斷能力,而表現為一味的盲從、盲信、群體模仿。 另外,這也與集合行為中成員的匿名性有關 。
流言:「流言」是集合行為中比較特殊的信息傳播現象。流言通常以「傳播真相」的形式出現、通過人際的口頭傳播、往往涉及一些特殊事件或敏感話題、沒有確切證據,或至少在其流行期間缺乏證據證明其真偽 。
這個例子也很好舉,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大多采用這種方式傳播信息: 大澤鄉陳勝、吳廣的「狐貍」夜呼「大楚興、陳勝王」就是這個道理。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不自覺的就會跟隨群體而行動。學習傳播學的這些知識時,可以與現實結合起來。可以更好的理解。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