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編導???/a>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試題
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21-08-17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中傳2019年編導初試非選擇題答案解析,大家可以參考!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刂鴨栴}。(12分)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鄉校”的“鄉”是當時行政系統的一個單位“鄉校” 就是這個鄉所設的學校,也就是鄉民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當是針對農工商說的,說明當在說到衛文公。利農通商意工一也就是鄉民都可以典問受教育的地方《左傳》國公二年“當在說到“衛文公。利農、通商、惠工”之后,接著又說“敬教”。“勸學”,這個“教”與“學”當時是針對工商說的,也說明當時的衛國必有鄉校無疑。《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有“晉侯始入而教其民”的記載,也是鄭國設有鄉校的證據。
隨著春秋時代鄉校的普及,過去的所謂“學在官所”即學術在于官府,史籍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開始有了變化。我們知道,史本是周王室和請侯國的官,春秋末年,王室衰弱,滅國踵繼,這種制度也隨之動搖,原來在周王朝或諸使國做文官的人,因王朝衰微。諸侯之覆滅,遂流散四方,以其所學的知識傳世。于是使出現了王官失守而文獻四散,不能再繼續禁閉而不外傳的情況
《左傳》那公十七年記載,孔子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這個“四夷”并非確指四方的戎狄夷蠻,當指官府之外,處于野中的四方平民兩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
在社會安革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中,“學在官府”逐漸瓦解,鄉學隨之普及,新士人也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在政治上不像過去的士那樣“一朝委質,終身為臣”,在經濟上也不再依靠奴隸主貴族的恩典和施舍度目:他們有獨立的人格。也有了獨立的思想,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書立說或發表言論,成為這一時期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依據材料和所學,概括春秋時期“鄉校"出現的背景及影響(12分)
31.社會背景:春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潰,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諸侯失國,導致一些史官流散四方;學在官府的局面的被打破,私人講學興起;新的士階層的出現,影響鄉學的出現,有利于平民接受教育,從而有利于生產的發展;鄉學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學在官府”局面,從而有利于文化知識的傳播;隨著鄉學的發展新興士階層崛起,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