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10-09
中國廣電總局推出的國慶60周年獻禮巨作《建國大業》(2009),是近年來紅色影片的經典之作。《建國大業》用宏大敘事的手法,講述從1946年抗戰結束后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建國大業》這一紅色影視資源的扛鼎之作,不僅題材重大,而且采用了百余位華語影星零片酬出演的形式,充分展現了中國電影業的實力和影視從業者的愛國熱情,所以《建國大業》 甫一上映,便受到影視界和公眾的強烈關注。
《建國大業》劇照
獨特的敘事視角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如何看待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關系,以及采用怎樣的敘事視角來看待中共,這無疑是影片的一個難題。《建國大業》采用的是以第三方即社會各界民主人士的態度作為影片的敘事視角來看待國共兩黨之間的政治糾葛。這種敘事視角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敘事方式,是對以往主旋律電影的巨大突破。傳統敘事視角的單一,導致了主旋律電影的敘事風格千篇一律,毫無變化。而這種單一的表達,一方面使電影無法具有更大的說服力,一方面也使影片的說教意味變得異常濃厚,從而破壞了藝術感染力。
《建國大業》當中有數量眾多的民主人士出場, 如李濟深、張瀾等人。他們介于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可以說是政壇上的第三方。用第三方的視角來看待革命的進程和社會的變遷, 這是一個值得觀眾信服的方式。另外,還有一些國民黨當中的進步人士也成為第三方視角的主體, 如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他們逐漸排除對中共的誤解, 經歷了重重困難, 最后真正加入到我們的陣營當中。這種敘事方式避免了傳統主動旋律電影的誤區再次出現,同時也使影片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社會影響力。
從第三方的角度來看待國共關系, 是影片的一大妙筆。單純而強烈的說教性表現手法, 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影視創作。也許對于承載著國家重任的“60后”“70后”來說, 傳統的方式尚能接受,然而對于“80后”“90后”來說, 怎樣找到一種合理而又有效的方式讓他們從心里真正感覺到信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國大業》卻做到了這一點,第三方客觀而又冷靜的態度, 讓觀眾們完全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中共的誠意與善意, 也使影片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大的發揮。
溫情的敘事風格
《建國大業》 整體的敘事風格充滿著溫情和人性的表達,這是對以往主旋律電影的一個極大突破和顛覆。存留在我們記憶中的主旋律影片,往往具備說教意味濃厚,戲劇沖突較強的特點,尤其是其中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是完全敵對的,不可調和的。人物形象也形成鮮明的對立,那就是共產黨人完美的高大全形象和國民黨人的可恥墮落的形象相對立。而在 《建國大業》當中, 即使是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仍然是以溫情作為調節的主要手段。影片中,當蔣介石得知大勢已去, 解放軍即將渡江之時, 他坐在臺階上與兒子蔣經國之間的促膝而談,既有作 為一位政治人物對無法操控的局面感到無能為力的落寞感, 也有作為一位父親對于兒子有所作為而倍感欣慰的快樂和從容。影片濃厚的溫情表達舒緩而富有節奏地流淌其中。
溫情的畫面不斷上演,為主席做飯的郭師傅惦記著主席的早餐,遇敵機轟炸殉難;國母宋慶齡清晨起床, 看到將士們熟睡的臉龐面露疼愛和慈祥;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為父親洗腳……這些畫面和細節無不讓影片充滿著溫情的表達, 雖然開頭部分略顯陰暗,但并不影響影片整體的藝術效果。影片溫情的敘事風格取得了較好的觀賞效果,本是國家與民族抉擇的重大時刻,卻由一種不經意之間流動過去的鏡像表現出來。正是這種不經意讓影片整體的厚重感與細節之處的溫馨達到了巧妙的結合,使人們在觀影過程中既能受到教育,也能由衷地感動。
《建國大業》劇照
豐富的人物內心表達
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中,共產黨人通常是高大完美的形象,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高貴品格。這種人物類型的出現,顯而易見地是為了提升共產黨人在觀眾內心中的威信,但是人物的過于完美又恰恰使其喪失了真實度和說服力。如何塑造共產黨人也成了主旋律影片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如果人物形象不夠高大,這似乎不符合對共產黨人的要求; 如果人物形象過于完美,又會影響其真實性。這個難題在《建國大業》中得到了解決, 影片采用的方式是通過一些細節描述使人物變得豐富而真實。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共產黨人的熱情洋溢和不拘小節,和國民黨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正是這種方式使人物內心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和國民黨人鮮亮的服裝及裝備相比,共產黨人無疑是真實質樸的。共產黨人樸素的軍裝、真摯的臉龐產生難以抗拒的親和力。影片中有一個場景屢屢再現,就是主席常常用自己的鞋底來熄滅將要燃盡的煙頭,這個生活習慣和細節的捕捉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主席是一位貼近我們生活的活生生的人。豐滿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依靠過多激揚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越是生活中簡單的神態和動作,越是能夠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本質特點。影片采用的人物內心表達方式新穎而又富有感染力,讓該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更勝一籌。
光線
《建國大業》的光線設計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光的描繪功能與表意功能的統一。影片所講述的是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共同斗爭中緊密合作,建立起政治協商制度,從而成立新中國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片中所表現的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和各民主黨派等三方政治勢力圍繞著各自的建國謀略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攝影師為各自出場的光線構思與設計截然不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以外景高反差直射陽光為主,所有涉及到的內景,都使用朝陽從窗戶射入所產生的強烈光柱,配合淡淡的煙霧,給人一種朝氣、一種希望、一種生機、一種光明的象征。
比如,重慶談判前期,民盟主席張瀾等來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勸說我黨做出軍隊和地盤上的讓步。鏡頭透過前景窗框的剪影橫移拍攝室內的會談,人物在泄進室內強烈光柱的籠罩下,呈現漂亮的逆光或側逆光狀態,光比很大。伴隨著彌漫屋內的煙霧,影像的明暗邊界因產生了光感滲透而逐步柔化,預示隨著會談的深化消解了彼此對峙的心理,產生了融洽的氛圍;周恩來在重慶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重申我黨的談判立場、延安窯洞和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地的內景、最后的政協大會會場等都清一色地使用類似的光線處理,無一例外。
在外景的光線設計上,主要用低反差的順光照明,以呈現出明豁的影調和色彩關系。比如,毛澤東、周恩來和兩個小姑娘在一片紫金花盛開的坡地里嬉戲,在明媚的陽光下,用超長焦鏡頭拍攝賦予畫面很強的浪漫氣息和詩意;西柏坡中央書記處會議多次在院子里開,五個人沐浴在溫暖的冬日陽光里運籌帷幄,就連1947年中央機關撤離延安的段落,盡管飽受艱難困苦的煎熬,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行軍畫面依然陽光燦爛,艱難中孕育著希望。
《建國大業》劇照
色彩與影調
整體色彩、色調的設計影響觀眾情緒和情感,以實現敘事、表意、氣氛渲染、意境創造、人物塑造的。基于《建》片內容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大、地域位置分布廣、人物事件眾多、場景分散等原因,影片沒有形成整體上相對統一的色彩基調。因此,段落和場景的色彩與色調的統一和變化構成了該片的色彩總譜,組成整體視覺表意體系。
首先,利用精心選擇的光源環境以及該光源特殊的色溫所形成的色彩氣氛和色彩基調產生隱喻和象征。比如毛澤東、蔣介石出場時,先后使用明媚的直射陽光和陰郁的散射光所形成的色彩氣氛和顏色基調表達二者不同的歷史命運、不同的未來。其中重慶談判期間,戴季陶向蔣介石建議不要讓席位給共產黨、中山陵祭奠孫中山、最后放棄轟炸北平后蔣介石孤獨的背影等三個段落都是在陰雨天氣的藍灰基調籠罩下表現的,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生活工作的場景都充滿著光感和明媚的色彩基調。
其次,用黑白和單色畫面表現戰爭場面和最后的開國大典,以體現一種真實的紀錄片風格。戰爭只作為了過場戲出現的,繁簡得當、節奏明快,用氣勢宏大的場面鏡頭跳躍剪輯外加單色調的畫面展現,與劇中唇槍舌戰的文戲形成對比,視覺形象鮮明、真實效果突出。
然后,絢爛的色彩對華彩段落的情緒渲染。片中淮海戰役勝利之后的軍民狂歡是全片的重場戲。由支前隊伍的黑白畫面漸變為人民群眾歡慶勝利的載歌載舞與室內五位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男人的暢飲、高歌交叉剪輯的彩色畫面,在兩個女孩奇異的目光下,毛澤東面含笑意進入了美妙的夢境,伴隨著男聲沙啞、低沉、悠遠的吟唱聲中,幾位偉人融入了聯歡的隊伍,忘情地舞動著身姿,這一段落將現實與心理敘事相結合。舞動的紅綢處理的格外鮮艷悅目,產生似中國傳統年畫般明豁艷麗的色彩,絢爛而華麗,一種超現實的氣息撲面而來,把一個徜徉在甜美夢鄉男人的美妙夢境抒發的淋漓酣暢。西苑閱兵和政協大會兩場戲也采用了重彩渲染,利用較強的直射光強化表現歡迎人群、紅旗、會場會旗、橫幅的固有色彩,把氣氛推向高潮。
鏡頭運動
電影中的運動包括被攝物的運動、攝影機的運動、機器和被攝物的復合運動及時空的運動,其中攝影機運動和表意是《建》片視覺風格的重要體現。綜合運動構成的段落鏡頭創造出 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影像風格。比如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轉移,鏡頭起幅于行軍隊伍的全景,隨著音樂的節奏變化,用伸縮搖鏡頭越過旁邊山頭上談話中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中景,然后緩搖下降、落幅于行軍部隊的背景,隨著鏡頭的運動,畫面呈現出角度、景別、節奏的豐富變化,場面壯觀、氣勢恢宏;再比如,蒙蒙細雨中蔣介石一行中山陵謀劃開國那場戲,使用一個起幅于中山陵大門右上方以松樹為前景的長鏡頭,隨著人群的左轉下臺階,鏡頭連續產生了前推、漸降、跟移、后拉、隨落的變化,直至人物出畫。這一復合運動長鏡頭伴隨著凄迷的小提琴獨奏和青灰色的畫面基調,表現出一種沉重、壓抑的氣息,越發顯現蔣氏政權的日趨頹勢。
利用運動鏡頭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人物內心的揭示并不一定僅僅通過表演元素來完成,有時候可以將人物內心轉換成一種特有的情緒節奏,再調動電影 藝術的綜合手段來將這種節奏視覺化。本片中有一場杜月笙與蔣經國的對手戲,杜向蔣施壓要求其首先查處勢力強大的孔家,方能扼制國難當頭局勢下金融市場衰敗的局面。畫面起幅于蔣經國的主觀仰拍,杜正面中景向縱深緩緩逼近,鏡頭緩跟移后拉,前景帶著杜反打小蔣的緩推鏡頭,再切回杜的正面繼續緩拉至將小蔣的左半身前景帶入,然后是蔣的反應鏡頭,整個過程都在一個節奏的運動中完成。這種漸漸逼近的運動隱喻著杜在心理上給小蔣施壓,小蔣處于被動退守,連續的運動畫面細膩地詮釋了二人此時的心理對峙狀態;借助于攝影機的運動與人物內心微妙變化的節奏相吻合,完成對人物心理的窺見。
音樂的巧妙運用
電影《建國大業》通過大量的音樂來代替話語的使用讓觀眾耳目一新,這種創新的音樂手段,讓觀眾對于歷史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讓觀眾對于偉人的形象多了一份善意的理解,這就是影片背景音樂最成功的地方。
電影中,在重慶談判后,國民黨總統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正式向共產黨發起了全面的攻勢,中國內戰局面開始爆發,一時間局面混亂不堪。然而胸有成竹的共產黨并沒有被反動的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嚇倒。畫面切換到遍地開滿小花的山坡上,毛主席教導女兒認字,周總理招呼主席開會,于是兩個孩子嚷嚷著要背。一邊開心地逗著孩子一邊談論戰事的兩位偉人臉上洋溢著輕松的笑容,這樣一幅畫面下的背景音樂用的是吉他演奏,古典吉他透露出來的戰爭浪漫情懷,讓人感受到風雨前的寧靜。這不但是與當時混亂的國民黨戰局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也是對共產黨對和平的渴望的一種側面描述,同時還向觀眾表達出了偉人們平常生活一面的真實性。
《建國大業》劇照
中共五大常委喝酒慶祝北平的和平解放,蔣介石告別中山陵,蔣介石遠遁臺灣,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場面尤其需要轉場用的背景音樂來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也就是點睛之筆。大家帶著醉意高聲齊唱《國際歌》,之后出現了單把吉他和男聲低沉的民謠哼唱,緊接著弦樂出現,鏡頭轉換到蔣介石坐在落雨的臺階上,讓人身如其境地感受到蔣氏父子對于國家興亡的凄美抉擇與感受,對于黨國興亡的哀嘆,對于前途命運的無奈和被迫。隨后蔣介石道出在臺灣的安排,透露出遠遁臺灣的思想,于是小提琴音樂飄出,讓我們開始憐憫這個孤獨的、大勢已去的、被人民所拋棄的老人心中那凄美的感覺。
從《建國大業》的影視藝術和影片整體分析來看,這部電影真的是一部用心良苦的電影。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