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09-15
新聞采訪中要注意5W,即Who——人物,Where——地點,Why——什么事,When——時間和What——怎么樣。傳播學文章寫作離不開5W要素的運用。
譬如去采訪某大會,你可以先拍會場外的建筑,再進去拍大全景,再拍主持人說話的特寫,再拍貴賓和全場。至于新聞稿則寫:某某會議幾點鐘在什么地方舉行,由誰主持,到了哪些人,會議內容如何,以及什么時候結束。
前面那短短幾句話,已經包含了人事地時物這五大元素,那不僅是學新聞的人一定要遵守的,而且幾乎可以用在任何寫作上,當然也包括傳播學當中的各種文章。
舉個例子,老師指著窗前的芭蕉樹,叫你以“芭蕉”為題,作個“短講”,而且連一分鐘都不讓你準備,立刻要你開口,你能說得好嗎?還是結結巴巴,才說幾句就停住,因為“想不出有什么好講的”?如果你是后者,建議你試著用那五大元素去想想看,很可能就不難了。
例 一
舉個例子,寫“芭蕉”這個題目。
你可以想:“who”是你和你父親。“where”是窗前。“what”是種芭蕉。“when”是種的時間和不同的季節。
于是,你可以說:
今年春天,父親在窗前種了一棵芭蕉,沒幾個月,就長得高過了窗子。大大的芭蕉葉,逆光看去,綠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葉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節奏真美得像音樂。但是秋天,才冷了幾天,芭蕉的葉子就一一變黃,先是黃得艷,好像楓葉一般,接著則成了焦黑的顏色。爸爸說,“一葉生,一葉焦”,那枯了的葉子就像燒焦的一般,所以稱為“蕉”。我說芭蕉枯了怎么辦呢?眼看這芭蕉就要死了啊。父親則指著樹根說“別操心!你瞧,這下面不是已經有小苗長出來了嗎!老的還沒走,小的已經生了,這芭蕉就像人哪……”
回頭看看這篇東西,不是把“人地事時物”全放下去了嗎?再加上色彩和聲音,畫面就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例二
現在讓我們再以“大雁”為對象,把“人地事時物”和“聲色”放下去,作個短文,并且假設:“人物”是“我”,“地”是“湖上”,“事”是“大雁來了”,“時”是“季節的變化”,“物”是“大雁”。你幾乎只要按照順序,就能組合出一句話——
我看到湖上飛來許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來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像﹑聲音和色彩,則變得更豐富──
夜里聽見窗外傳來嘎嘎嘎嘎的叫聲。早上推開窗,發現原來空空蕩蕩的湖面,一下子多了好多大雁,牠們夏天的時候飛到北方繁殖;夏天過去,小雁長大了,天也變寒了,就一起再飛往南方過冬。
這里的湖,是他們過境的地方,只會待上兩三個禮拜,牠們就要再一次地遠行。所以每年我只要看湖上大雁的來來去去,就能知道春天來了、秋天到了。我最愛看黃昏時雁群在天空練習飛翔,牠們一邊飛、一邊叫,好像彼此呼應著“要跟上喲!別飛丟了喲!”于是我猜,很可能是雁爸爸雁媽媽在叮囑孩子,孩子又回答爸爸媽媽“放心!我會小心的。”
我更愛看夕陽中雁群降落,牠們早早就開始不再振翅,慢慢向下滑翔,落到水面的剎那,又把翅膀高高抬起,啪啪猛拍。接著水上激起一片波紋,斜斜地映著晚霞,閃出點點金光……
不是簡簡單單,無論你用寫的、用說的,都能引人入勝嗎?為什么?因為首先你沒有忽略“人地事時物”,又用大雁的叫聲、振翅、滑翔、波光和晚霞,使畫面變得生動。
寫文章真的不難
所以寫文章不難,人家叫你即席致詞也不難,只要你依照那個路線思想下去,就不會差太多。
“人地事時物”,這是記者寫新聞稿時,必須列入的內容。一個粗心的記者很可能寫了一大篇運動會的報導,記錄了一堆得獎名單,卻因為忘了寫那運動會的地點,成為敗筆。一個展覽的新聞,把展品介紹得天花亂墜,但是如果忘了寫展覽日期和開放時間,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無論說話、寫作、采訪。先想“人地事時物”,再加上動態、聲音或色彩,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裝潢設計。
現在,你還覺得即席演講和寫作有多困難嗎?運用傳播學當中的5W法則,寫文章不再難。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