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9-03-20
傳播學中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理論概念,本篇文章我們就來認識什么是第三人效果理論。
第三人效果(The personal effect ),又稱第三人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于 1983 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傳播中第三人效應的作用》中提出的。他認為第三人假設似乎是一種普遍觀點的變體,這種觀點認為一些事件在社會層面(對其他人)上的影響與個人層面(對我)上的影響大相徑庭,前者的影響要比后者大。
1、理論起源:
第三人效果假說具體表說為:勸服傳播所面對的受眾認為,這種勸服對他人比對自己有更大的影響。而且,無論是否信息的直接受眾,對媒介影響他人效果的預期,將導致自己采取某種行動。
此理論包含兩層意思:一與感受有關,即人們認為大眾傳播信息對其他人比對自己有更大效果。二與效果有關,正因由此感受,人們將采取各種行動,從而導致了信息的效果--盡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2、理論表現:
第三人效果假說具體表說為:勸服傳播所面對的受眾認為,這種勸服對他人比對自己有更大的影響。而且,無論是否信息的直接受眾,對媒介影響他人效果的預期,將導致自己采取某種行動。
此理論包含兩層意思:一與感受有關,即人們認為大眾傳播信息對其他人比對自己有更大效果。二與效果有關,正因由此感受,人們將采取各種行動,從而導致了信息的效果--盡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3、對“第三人效果”的l理論與實證研究
根據美國學者R.M.佩洛夫1993年的研究綜述,從1983年至1992年,學者們共進行了14項有關“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其中13項的結論都支持“第三人效果”假設,只有1項研究未獲得支持該理論的證據。
從研究領域來看,范圍涉及政治與新聞報道、廣告與公共關系、電視劇、色情與暴力信息、誹謗信息、法庭審判等多個領域,美國學者J.科恩、A.C.岡瑟、R.M.佩洛夫,我國臺灣學者羅文輝等各自主持的多項研究均證明了“第三人效果”機制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的研究內容大多涉及有關偏見、否定性報道、暴力、色情負面信息的傳播,得出了一個較為一致的結論:當受眾判斷信息的性質對自己不利時,“第三人效果”更為明顯。
4、理論的意義
肯定個人在處理媒介訊息時的心理過程
問卷設計時針對敏感問題的操作
將媒介訊息特點跟媒介效果聯系起來
5、影響第三人效果的強度的因素
個人對信息的評價(認為某個信息對自己不利時,第三人效果更強)
"第一人"和"第三人"的社會距離越遠,則第三人效果越強(ps我們都在誤解他人嗎?)
個人的自我形象感知
負面媒介信息,第三人效果更強
6、為什么會出現第三人效果?
認知不足或偏差
維護個人利益的動機
7、第三人效果理論理解時應當注意的
“第三人效果”的產生機制未必是合理的,但它又是一種現實的傳播現象。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種涉及大眾傳播影響力的現象,我們都不能簡單地把它歸結為一種效果機制單純起作用的結果。關于這一點,戴維森本人在其1996年的論文中也做了強調:“第三人效果”不是單一心理傾向的表現,而是一個伴隨多種傳播類型、個人特征、環境情況的復雜反應。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