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目的的傳播形式。今天
中影人藝考培訓學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群體互動在網絡傳播中的影響。
與傳統媒體相比,
網絡傳播的最大特點莫過于及時快速的反饋與互動。在網絡傳播中,受眾的地位空前提高,而且受眾心理表現變得更加復雜,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與他人關系的影響以及群體氛圍的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群體中某些特定的他者對某個個體產生的影響;二是群體整體氛圍對個體產生的影響。 一、他者產生的心理影響
個體習慣在態度、信仰、價值觀、行為等方面追求與他人的和諧一致,在網絡中同樣如此。根據海德的平衡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不平衡的狀態容易產生緊張,并能夠產生恢復平衡的力量。O(個體)、P(個體)、X(事件)三者,如果P對O的評價是正面的,P和O對X的評價也是正面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平衡狀態。如果P對O的評價是負面的,即P和O之間有矛盾,但P和O對X的評價都是正面的,這時P就會因為O與自己的看法一致而產生不平衡。
在網絡中一旦產生這種不平衡,容易導致個體個人情緒的上漲,即使改變對某些事件的最初判斷也要去進行反駁,以此達到平衡。因此,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僅僅取決于自身,還會受到很多外力的影響,包括與他人的互動。
二、群體產生的心理影響
在群體傳播中,為了減少群體壓力,群體成員往往采取從眾行為。這是因為從眾方式是減少失調的最簡單的方式,因為改變他人特別是多個人的看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把自己變得與別人不可比的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個體常常會通過認同別人的觀點來減少失調。在網絡中,從眾心理并沒有消失,只是作用的條件發生了變化,應該就具體情境進行具體分析。
三、群體互動帶來的人群分化
1、社會網絡的“派系”或“圈子”帶來的人群分化
“派系”這種非正式的組織可以把人們連接為具有共同規范、價值、導向和亞文化的凝聚子群。“圈子”是一種利益導向的、邊界相對模糊的、非對抗性的人際關系結構,追逐權力、資源,并按一定的規則對其進行分配。
“派系”和“圈子”實際上都是現實社會中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在網絡中的反射,這與網絡社群存在很大不同。“社群”是以成員共同興趣或利益為連接核心的,往往超越了現實關系結構,特別是超越了傳統的“強關系”,而網絡圈子更多反映的是現實的社會關系,強關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個體在網絡圈子中會將潛在的社會資本作為目標,不得不受到群體的影響。比如微信圈。
2、權利落差帶來的人群分化
在網絡中,各種社會化媒體空間里會形成不同的話語權力階層,包括意見領袖、積極的擴散者和被動的接受者這三個等級。權力的分層導致兩種方向的人群結合,一是同級階層的橫向結盟,另一個是處于相互認同的縱向結盟。
四、群體互動的影響
網絡中的群體互動會帶來兩種影響,一是基于樂觀主義的“群氓的智慧”,另一種看法認為,群體互動會帶來更多的盲從、非理性現象。
1、群氓的智慧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用“群氓的智慧”來表達這樣一種認識,他指出:“群體被看作一種自適應的技巧,適應任何分布式的活系統,無論是有機的,還是人造的。”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無可逆轉的社會性。
樂觀的研究結論類比自然界的“蟻群”和“蜂群”,認為群體力量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與知識。多元的認識視角以及多種觀點的碰撞使群體在某些方面可以變得更為智慧、更為強大。而群體的協同行動,在社會化媒體的支持下,也變得更易實現。
2、群體性迷失
與“群氓的智慧”相對立的觀點是網絡群體匯聚的結果可能是,在群體心理作用下,個體會喪失理性,群體會出現集體性的或愚笨或瘋狂或盲從的現象。歐文·詹尼斯提出過“群體盲思”的概念,認為群體可能助長輕率的一致以及危險的自我審查,因而不能綜合信息、擴大討論的范圍。桑坦斯也指出,群體極化現象指的是,協商群體的成員典型地選擇與協商開始前他們的傾向相一致的更為極端的立場。
對于網絡中的群體迷失現象,有幾個因素:群體心理,比如沉默的螺旋機制、從眾心理等。信息的遮蔽,群體往往強調多數人的信息而忽視少數人的信息,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判斷,表達態度。匿名效應,會使得個體的自我約束下降,并在群體氛圍的推動下形成一些沖動與盲目的言行。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