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9-01-11
在此給大家帶來臺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的影評賞析,本片由臺灣年代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于1989年攝制。導演侯孝賢,主要演員有梁朝偉(飾林文清)、辛樹芬(飾吳寬美)、陳松勇(飾林文雄)、李天祿(飾林阿祿)。本片獲1989年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被譽為“臺灣史詩”而表現一種博大的人文精神的《悲情城市》,問鼎威尼斯,一舉奪得金獅獎桂冠。這不僅標志著侯孝賢歷史視野的拓展以及藝術上的大家風范,同時,還昭示著“臺灣新電影”不枯不竭的文化創造力的再度高揚。
侯孝賢的電影創作,具有一種鮮明的文化創造的使命感,在總體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憂國傷時,切近現實,以臺灣經驗作為藝術母題——緊緊追蹤二戰后臺灣的歷史變遷,由個人體驗輻射開來,在大時代的動蕩中描繪出臺灣世風民情的現代風貌。
《悲情城市》在侯孝賢的創作道路上無疑是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他在把握詩意敘事風格上正日臻完美。其敘事的總體格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改前期創作的“個人記憶式”敘事格局,采取了一種對“民族記憶”進行歷史觀察的視角,具有強烈而沉郁的史詩色彩。同時,他又很巧妙地避開了正面的政治角度的切人,不追求“史”的宏偉壯麗,而是營造一種“情”的清純明麗,從而使敘事內容的歷史內涵與敘事風格的詩情畫意融和在一起,賦予這個既有民族的又是個人的悲劇故事一種歷史滄桑感。
此外,影片的詩化色彩也極為鮮明地體現在攝影、剪輯技巧方面的探索上。
侯孝賢的鏡頭語言可謂別具一格,為了使畫面充溢一種含而不發的歷史張力,他大量采用中、遠景的長鏡頭,營造宏闊、悠遠的氣勢與氛圍。同時,拍攝時采用機位固定的方式來凸現畫面縱深的復雜運動。為了彰顯影片整體的詩意追求,候孝賢很在意賦予每一個鏡頭畫面以隱喻、象征的詩意功能。像臺灣光復場面與林光明出世等鏡頭的歷史隱喻意義便十分明顯。又如影片中反復出現的青山綠水、沉寂的港灣、寧靜的山野,這一系列復沓如歌的空鏡頭的呈現,無不隱喻著臺灣民間潛在而執著的熱愛生命、反抗壓迫、維護傳統的歷史偉力。在鏡頭的象征、隱喻功能基礎上,侯孝賢嫻熟地運用聲音造型手段,使有聲與無聲緊密結合的同時,注重聲畫的配合。他利用主人公林文清的聾啞人特征,恰當地化用了默片字幕技巧,以寬美的日記體、阿雪書信體的女|生抒情獨自為主,加以音樂、歌曲的插入,從而形成聲畫對位與錯位的各種畫面張力,散發著國畫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意境。
影片的詩意追求在其剪輯上體現得也是淋漓盡致。其剪輯避開蒙太奇學派對鏡頭碰撞與激情的追求,常常采取“聲先畫后”式的畫面跳接:單場進展緩慢,轉場連接卻迅捷有力,從而使畫面如同詩行一般,具有一種省略、跳動、含蓄的詩化功能,流露出一種宏闊遼遠的藝術神韻,幻化出一片滄桑、悲涼的歷史感。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