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9-01-08
本片由文華影業公司于1948年出品,編劇李天濟,導演費穆,攝影李生偉。
主要演員:韋偉(飾周玉紋)、石羽(飾戴禮言)、李偉(飾章志忱)。
《小城之春》是一部精美的心理劇,開創了中國電影心理寫實主義的先河。
20世紀40年代以來,電影創作中淡化了故事情節,還很少有人進行心理表現的嘗試。費穆大膽創新,注重調動電影手段進行心理描寫,使整個影片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作者把影片當作一篇散文詩來寫,追求一種細膩雋永,耐得住咀嚼的東方詩情。
《小城之春》是一部實踐“新影戲美學”觀念的創新性作品。表面上看,它回到了戲劇電影理論的傳統套路,實際上它是作者在經過紀實性電影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后,對原有影戲理論盼否定之否定。作者力圖通過這樣一種試驗,將傳統的戲劇美學融人現代電影之中,將東方的韻味和寫意傳統與現代電影技術手段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電影詩畫。
《小城之春》在鏡頭運用上煞費苦心。在它的鏡頭語言中對切鏡頭極少,主觀鏡頭沒有,未出現一次閃回,很少有單人的近景和特寫景頭,單鏡頭的意義相對獨立的多,單鏡頭中,具有全、遠、長特點者多,鏡頭連接依據邏輯關系,很少插入說明性鏡頭。
費穆在解釋創作意圖時說:“我為傳達古老中國的灰色情緒,用‘長鏡頭’和‘慢動作’構造我的戲(無技巧的),做了一個狂妄而大膽的嘗試。結果片子是過份的沉悶了。”這種靜態和平面的長鏡頭,帶有某種傳統的舞臺性,而且必然傾向于以演員和對白為中心,本來有很大的局限性。“費穆的天才之外,在于圓渾地結合旁白、溶接、光暗對比等手法,化局限為風格……將話劇藝術的精華熔鑄成了純粹的電影風格。”
《小城之春》具有豐厚的文化蘊涵,它表達了費穆深刻的文化憂慮。不管古老的城墻,戴家大院的殘垣斷壁,還是周玉紋的“閨怨”與繡花,甚至戴禮言的名字,似乎都有文化象征意味,影片在三角式的戀愛老套中,透露著對現實中國及其文化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注、憂患、困惑與悵惘,對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凋敝和殘破的嘆息,以及對沉悶、禁錮的時代氛圍的曲折批判。
《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電影評論家對之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它“不但是20世紀40年代來中國電影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傲視國際影壇的杰作”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