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2-24
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的德國仍處于分裂狀態,資本主義發展遲緩,沒有形成統的民族國家。在羅馬天主教、神圣羅馬帝國和封建諸侯的三重壓迫下,農民和城市平民,甚至下層貴族都對現存制度不滿,尖銳的社會矛盾導致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的發生。這一時期,德國人文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是埃拉斯慕斯(1466~1536)的著名諷刺作品《愚盒頌》(1509)和烏利希·馮·胡登(1488~1523)的《蒙昧者書簡》第二部(1517)。前者通過“愚鑫”這個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侶的虛偽和迷信,抨擊諸侯之間的內戰,后者則尖銳地批判了整個教會。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的領袖,他用德國人民的語言翻譯《圣經》,使農民和平民能引用《圣經》的章句作為斗爭的武器,對于德國語言的統一產生過一定的作用,并奠定了德國文學語言的基礎。馬丁·路德寫了許多論辯的小冊子和鼓動人心的贊美詩,其中《我主是堅固堡壘》(1525)一首被稱為16世紀的《馬賽曲》。恩格斯肯定他對德國文學的貢獻,說他“不但掃清了教會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而且也掃清了德國語言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
民間文學在德國相當繁榮,其中以《梯爾·厄倫史皮格爾》(1515) 和《浮士德博士傳》(1587)為代表。《浮士德博士傳》敘述浮士德和魔鬼訂約,把身心賣給魔鬼,魔鬼為他服務24年,滿足他任何愿望,上天入地追求人生樂事。浮士德的一生反映出文藝復興時代追求知識和人世歡樂的進取精神。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