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2-04
這幾篇文章我們給編導藝考生來介紹一下關于諸子百家的文藝常識。這篇我們先來介紹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
∶“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盡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
∶主張以禮義治國,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
∶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饑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陽明。
代表人物介紹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圣人”。
孔子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于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后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是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
孟子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去過多國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安澤)人,戰國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于《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并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后世深遠的學說。
這里給編導生們介紹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大家都熟知的,除此之外儒家的王陽明、朱熹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家可以私下去了解一下。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