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8-22
這篇文章我們講傳播學中的違反預期理論。首先我們要談一本書《芬蘭人的噩夢》。
這本書看似在講芬蘭人的日常生活,實則在講社交恐懼癥人群。
“芬蘭人的噩夢”就是:攔錯了巴士, 卻又不好意思不上車;有人在公共場所大聲跟你說話;電梯里只有你自己和一個陌生人;你想嘗嘗免費樣品,可又不想和銷售員說話;當眾發言的時候;求職時不得不為自己說些好話;同事找你閑聊,不得不假裝自己很忙……
——“芬蘭人的白日夢”則是:安靜……那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不需要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
在這本書的內容中,有很多是與違反預期理論相關的。
比如公交車上我們與陌生人的距離。
再比如我們與鄰居之間的距離。
還有在公司,我們與同事之間的距離。
這些內容我們都可以用違反預期理論來解釋。公交車上,你選擇單獨一人坐一個座位。當有人坐在你身邊時甚至和你搭話時,你倆之間的人際距離違反了你的預期,跨越了你的威脅閥值,進入了你認為應該是親密關系的范圍。這時的你會對對方產生一種厭惡感。當你在樓道里遇到鄰居時,也許你覺得一個微笑就可以表達寒暄。但你的鄰居親切的詢問你今天的活動和心情。他侵入了你的個人空間,違反了你的預期。這樣,在下次遇到他時你便會躲著他。
違反預期理論有三個核心概念:預期,違反效價,和傳播者的結果效價。
預期是指人們對未來發生的事件的預測,而非渴望。如在開會場景下,你沒有預測到上司表揚你。這就是一種預期。這樣的預期是如何產生的呢?它與三個原因有關:語境,關系因素和傳播者的特征。語境始于文化范式,它包括對話的場景。開會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場景,上司與你的距離應該是相對較遠的距離。在這種距離下,你也許會預測老板不會當眾表揚你。關系因素包括相似性,熟悉程度,是否喜歡和相對地位。在公司中,你也會去根據關系因素來調整與同事之間的距離。傳播者的特征包括諸如年齡,性別,出生地等一系列的人口統計學信息,也包括性格與外表。
違反效價是指我們給任何預期外行為賦予的正值或負值。當出現一些違反行為,它的效價如果為負,比預期少做一些,如果為正,那就走得更遠一點。當上司公開表揚你時,這種行為違反了你的預期。如果這種違反行為的效價是正值,你便會坦然接受他的評價并繼續努力工作。
傳播者的結果效價。但是許多違反預期的行為含義模糊,或者有多重解釋。根據違反預期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同時考慮傳播者的結果效價及違反行為本身的效價。當上司公開表揚你時,這種行為違反了你的預期,不僅會考慮上司表揚你這個行為本身的價值,還會盤算這個行為帶給我們的回報。這里的回報就是指傳播者的結果效價。
正如違反預期理論的創立者伯貢所說的:你會以一種完全出乎預期的方式與他人溝通嗎?如果你確定這樣的新奇將會帶給人興奮的驚喜,答案將是可以。但是,假如你認為怪異的舉動會冒犯他人,就別那樣做。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伯貢建立了互動調試理論作為違反預期理論的擴展和延伸。
伯貢認為人類有彼此適應的能力。我們可以調整互動位置來達到與他人相互的預期。最初的互動位置有三個因素構成,即需求,預期和欲望。需求是滿足我們生存安全感,歸屬感和擁有自我價值等基本需求的結果。而作為其對立面的預期,在違反預期理論中被定義為我們認為必然發生的事件。欲望則是我們作為個人希望發生的事件。
比如,你是一個有人緣的人,十分看重朋友間的親密關系——這是一種需求。
當你和你的朋友見面時,你會直接摟住她來問候對方,而不是握手——這是一種預期。
摟住對方這個非語言行為來表達我們見面的喜悅——這是一種個人的欲望。
但是你的朋友并不喜歡你摟他這一個動作,因此他可能會用一種不冷不熱或者回避的方式來進行修正。這樣,你也會用某種方式來調節你的反應,避免雙方的尷尬。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