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6-30
電影音樂的時代特征
電影音樂對某一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審美需求和審美理想的體現。由于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不同,意識形態各異,音樂藝術也相應地具有該時代的特征。作曲者在電影音樂創作中,往往根據影片內容的需要,運用該時代具有代表性的音調(包括音樂作品)、常用的音樂語言、樂器以及表現手法等因素進行創作,賦予影片以時代特征,借以增強影片的真實感和藝術魅力如在故事片《青春之歌》(作曲瞿希賢) 中,作曲家運用了抗日戰爭時期深入人心的救亡歌曲《松花江上》(張寒暉詞曲)《五月的鮮花》(光未然詞,閻述詩曲)、《教亡進行曲》(周鋼鳴詞,孫慎曲) 和《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聶耳曲)等為影片創造了具有強烈時代感的音樂。
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
電影音樂中表現出來的民族特點。它由民族的精神、性格、審美習慣、藝術傳統等等因素所決定,由作曲家運用民族特有的音樂語言(調式、旋律、節奏、和聲)、樂器、表現形式、藝術手法等表達出來,而其中音樂語言是構成民族風格最主要的手段。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可以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為群眾喜聞樂見,對整部影片的民族風格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必須與影片的題材、風格、表現形式相適應。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如故事片《農奴》的音樂(作曲彥克、羅念一)具有藏族音樂風格;《草原上的人們》插曲《敖包相會》(海默詞,通福編曲)具有濃厚的蒙古族音樂風格;《五朵金花》(作曲雷振邦)的音樂具有云南白族音樂的特點。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