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5-11
今天給大家從影視藝術的角度分析一下《秋天的馬拉松》的冷開場
《秋天的馬拉松》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79年攝制。1979年獲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大獎,1980年獲全蘇電影節大獎,1981年獲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國家獎金。
編劇:阿列克山德拉·瓦羅丁導演:格里高里·達涅里亞
( 1 )第一開場
窗外灰暗街道、干枯的瓶花,優美的詩句:“如果木棍無人,水披又何必將它搖擺,如果原野無人,雷聲隆隆又是在恐嚇誰……”鏡頭焦距變化,由窗外拉入窗內。
憂郁、疲倦的女打字員阿拉,仰望翻譯家布藍歐金,被他的詩歌喚起愛意;
阿拉:“還是問號?多好的詩句……讓我們生一個孩子吧!”
“
布茲歐金:我不是詩人,這是別人的詩句,我只是一個翻譯家!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
音樂起。字幕背景:黑暗的地鐵隧道,窗外劃過的燈光,翻譯家坐在車內。他下車,車站上升的電梯,地鐵大廳穹頂……
影片在歌頌人的詩篇中開場,暗示著人是萬物的主宰,人是創造者。
翻譯家布茲歐金回答女打字員阿拉的話:“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個翻譯家,我無法改變生 活”,點出男主人公缺少創造生活的能力與勇氣。這是一個例證性動作。
男女主人公的對話,揭示出本片的思想主題:愛情根源于創造。沒有詩人的想象力和詩意 的激情,不可能突破現實生活的困境,創造出美好的愛情生活。
喜劇的本質是表現人的生命形態與僵化的機械形態所發生的沖突。地鐵內向上的電梯和大 廳穹頂,都呈幾何圖形,這種非生命的機械圖形與喜劇主題形成對位關系。
( 2 )第二開場
布茲歐金坐在門廳吸煙,門鈴響,丹麥教授漢斯走進來,翻譯家同未醒的妻子尼娜打召呼……布茲歐金與漢斯在街上跑步,兩人穿過大樓的門洞,足音在門洞里回響。
布茲歐金吸著煙在等待丹麥教授漢斯來叫門,墻上掛著的男主人公的漫畫,暗示本片是一 部輕喜劇。
布茲歐金的妻子尼娜第一次出場“亮相”,她從被窩中鉆出來,面目腕腫、頭發蓬亂,一副貪唾的樣子。這是尼娜的例證性動作。懶散的尼娜與青春的阿拉,形成鮮明對比。
布茲歐金和漢斯穿過樓洞,足音被放大,強調中年人匆匆奔跑的沉重腳步。影片講述翻譯
家人到中年,在情人與家庭之間狼狽地奔跑,這是男主角的例證性動作。放大足音是象征手法。
足音的效果是夸張的,但是音源是真實的,從而達到寫實與寫憊的統一。
例證性動作
例證性動作,就是能體現主要人物個性特征和其在劇中行為特點的動作。它又是貫穿全劇 的抽象動作,對全劇的主題具有重要意義。
貝克:具有例證性質的動作是戲劇的核心,而這種動作必須仔細選擇;從若干可能的動作 選擇出來的這種動作,它應該迅速得到最大感情上的效果。
發現和選擇例證性動作,需要對生活進行哲學概括,并將這種概括轉化為具體的戲劇行動。行動的確立,不僅要對生活有哲學發現,還要對生活有細節發現。沒有細節,就沒有準確的人物動作;沒有發現性的細節,就沒有獨特的例證性動作。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指的就是對當下歷史情境的發現,即對現實生活中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的時代性發現。
要了解更多影視藝術方面的知識,請來中影人藝考編導學院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