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講座

「之間」與「邊緣」的美術史——東亞美術史論再考

塚本麿充 教授|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持人|林麗江 處長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文獻處

1990年代以來,如何建構東亞藝術史,漸漸成為東亞學界的重要議題。諸多研究者開始挑戰並嘗試論述,如何超越以單一國家為軸的一國史理解模式。然而,直到今日,每個地區研究者皆需面對一個明顯的事實,即「東亞藝術史」並非透過拼集各地區的藝術史即可形成。本講將討論,建構東亞藝術史,還有哪些需要思考的問題。藝術史學界,向來比較關注北京、蘇州、上海、漢城(首爾)、京都和江户等主要城市,以及在這些城市所產生的「名品」;然而,除了這些在近代國族國家歷史觀中被視為重要的政治城市之外,還有諸多地區也曾是藝術活動的發展點。


本次考慮交流的議題,並非以傑出藝術家的個性為中心,而是將聚焦於「邊緣人」,並希望考慮連接琉球、福建、對馬和九州等地區的藝術史。與19世紀藝術史學者尋求風格的本質和純粹性(如文化本質論般的理解)不同,本講關注的是風格的混雜性、文人藝術的非純粹性、作品的加工和誤解等特徵。儘管將一個地區劃分為 「中心」和 「邊緣」地區,並不總是有效的,但透過考慮這種中心和邊緣間移轉的模式,擬提供一種思考東亞藝術史敘述的可能性。

東亞攝影實踐的跨域流動

莊吳斌|新加坡藝術家、策展人、攝影研究者

陳佳琦|攝影史研究者

​主持人|王聖閎 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本場講座邀請到兩位攝影學者莊吳斌與陳佳琦進行對談,針對當代攝影史研究在觸及跨地域、跨國家的複雜課題時,書寫策略及研究方法上必須面對哪些挑戰,提供他們各自的思考。同時也期望藉由講座中的案例分享,與藝術史研究中的類似課題展開對話。


莊吳斌的研究從東南亞沙龍攝影的特殊性切入,點出這類型的攝影實踐與國族想像的建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後者的生產,仰賴的正是沙龍攝影實踐的跨區域性本質。做為藝術攝影的主流,沙龍攝影自殖民時期就已經受到政治、文化精英的青睞與扶持。在解殖的鬥爭中,各方勢力爭相招攬沙龍攝影人參與各種國族想像的建構。而作為「沙龍王國」的香港,在冷戰時期對東南亞的華裔攝影人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只延續了沙龍攝影在本區域的幽靈,也維持了他們對「祖國」某種曖昧的想像。與此同時,沙龍攝影人的個人慾望,在某些層面上「恰好」吻合政治、文化精英建構國族想像的各種慾望。莊吳斌將以東南亞攝影的代表性人物,出生於砂勞越詩巫興化墾場的黃傑夫(1916-1998)為例,指出其攝影作品不僅成為國族精英在解殖過程中吸引旅遊收益的重要手段,也為華裔沙龍攝影人的「華人性」提供了曖昧的對照。


陳佳琦的研究則是從戰後一張發表於日本雜誌、生平罕為人知的台灣攝影家作品:1963年朱逸文《目》出發,藉由這張照片被日本漫畫家柘植義春《螺旋式》(1968)挪用成為一段超現實奇想故事中的一幕,對如下問題稍作窺探:台灣戰後50-60年代攝影史的風潮、業餘攝影在戰後的意義、60年代台日兩地攝影的交流。藉由一張照片的起源與重製,這段被忽略的歷史——消失無名的作者以及戰後以「業餘攝影」之框架為名的影像生產體制——將能夠揭露攝影史的複雜與困難,以及指出藝術視角的攝影史論之不足。的確,身處當下以攝影史與檔案不斷流失與補課的焦慮中,勢必大量挪用傳統藝術史方法,包含資料收集、風格區別、個別攝影家研究專著等鑑賞實踐與寫作,用以點滴建構或擴充一段權且以國族為名的影像創作歷史,絕對有其必要。然而,攝影的生產與製造,實則存在大量不同於藝術目的,或與美術史相似卻又無法仿製的經驗,尤其當攝影史借重傳統藝術史、擷取甚或固著在起源、影響與風格等方法論之外,終將發現難以涵蓋其自身。


本講座試圖透過上述兩條研究路線的辯證關係,點出東亞攝影研究的複雜性:一方面,攝影實踐足以打開豐富的創作思想交流,細密地貫穿多個地域文化,形成國族論述框架難以涵蓋的互文脈絡。另一方面,攝影實踐本身的跨域流動特性,也可能反過來促成新一輪的國族想像建構,繼而影響不同族群的「互看」或「自我觀看」。如何探究這種既拆解又重構的影像傳播歷程,將會是當代攝影評寫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最迷人的篇章之一。

專題演講: Speaker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