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場次一|​異國人眼中的東亞宗教藝術

宗教繪畫或雕像,本為當時當地之信仰者而製作,然而在歷史洪流中,無論是留於本地或輾轉到異地,由於不同觀者的參與,產生了多重意義。本場次之發表者由作品評價史、接受史的角度出發,並不認為與原來創作意圖不同的解讀或詮釋是單純的錯誤。異國觀者,無論出自背景相近或迥異的文化圈,以自身的文化內涵,豐富了個別作品的生命史。

場次與摘要: Speakers

巫佩蓉 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夢殿觀音:費諾羅沙之評價與鑑賞此像的多元視角〉

巫佩蓉副教授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專長為日本美術史、佛教藝術、中日文化交流、東西文化交流。近年研究議題主要聚焦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東西文化交流。希望藉由同時關注中國與日本的發展狀況,以及梳理尚未規制化的非典型資料,呈現出東亞美術史學史萌芽期活潑紛雜的樣態。

場次二|東亞藝術史再探:

臺灣、中國與日本

隨著時代鉅變,二十世紀的東亞藝術史具有複雜的現代風貌。本場次三篇論文以戰前或戰後的藝術景觀作為分野,探討日本、臺灣乃至中國畫壇間的互動及進程,其中更涉及文化淵源、國族視線或藝術家教養及生命史的交錯,形塑出比較觀點之外,一個更為立體的研究視野。

場次與摘要: Speakers

蔡家丘 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日治台灣畫家的中國繪畫學習—以林玉山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2007)、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2014)。博士論文〈1910年代-30年代における日本人画家の東アジア旅行と創作についての研究―地域と文化に絡む東アジアの図像〉。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臺灣美術史,近代東亞美術中的超現實繪畫、日本人畫家之東亞旅行與創作等。近期出版共同編著《臺灣美術兩百年》(中文上下冊,臺北市:春山出版,2022年4月)。

場次三|中國近現代報刊與圖文傳播

本場次三篇論文,透過地方志、報刊與圖文印刷出版、早期電影等影像文本,呈現「廢墟」的風景化涉及的文化記憶,晚清首部插圖小說期刊的視覺現代性與敘事轉型,以及跨媒體跨文本的早期中國電影笑劇,省思「笑」文化在二十世紀初的演變。

場次與摘要: Speakers

楊玉成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廢墟:清代的風景、古迹與歷史記憶〉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古典詩、中國文論史、評點研究。著有《二程弟子研究》(碩士論文,1987)、《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俗禮儀的綜合分析》(博士論文,1993),以及〈建構經典:王漁洋與文學評點〉(2017)、〈夢囈、嘔吐與醫療:晚明董說文學與心理傳記〉(2013)等多篇著書論文,與〈身外身:視覺文化與「我」的魅影史〉(2017)、〈詩與時:陶詩與中古時間詞語〉(2010)、〈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2006)等10餘篇單篇論文,亦發表〈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2019)、〈風景:晉宋之際自然觀與感覺結構的變遷〉(2018)、〈罪與罰:晚明小說版畫的正義與暴力〉(2017)等20餘篇會議論文。

場次四|臺灣地景攝影

相較於臺灣藝術史在繪畫、雕塑和建築方面的研究發展,臺灣攝影史向來受到忽略而邊緣化。近年來有幸鑒於公立美術館和博物館增加了攝影的展示和典藏,並得利於民間藝廊、圖書室和教育機構提升了對於攝影資產的重視,使得臺灣攝影史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構當中。本場次以地景攝影在臺灣的發展過程為主軸,探討地景攝影的製作和接受、美學觀念和風格技藝、以及歷史脈絡和社會意涵。地景隱含文明和自然之間的張力和衝突,受到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影響而改造變動。本場次將討論聚焦在現代化過程中,臺灣攝影家如何捕捉地理特色和家園變貌、回應生態環境的問題、深切表達對於大地的觀察和情感?

場次與摘要: Speakers

王雅倫 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

〈非關旅行:攝影影像中的臺灣地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臺北、高雄、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會委員。曾出版《臺灣攝影史的黎明》、《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現代意識攝影-臺灣現代美術大系》(合著) 等。

場次五|當代藝術的歷史複訪

本場次聚焦一個關鍵概念:「重現行動」(re-enactment),探討自90年代以降,當代藝術開始出現許多創作與策展實踐,致力於創造性的歷史迴返策略。一方面,藉由三篇論文的發表梳理重現行動的方法論,及其所蘊含的政治性潛能。另一方面,也透過理論綜整、策展實踐報告,以及展覽史研究等面向,為當前這波歷史複訪的深邃動力提供可行的分析取徑。

場次與摘要: Speakers

王聖閎 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走入歷史之河兩次:當代重現行動的理論關懷、視野及反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當代錄像、行為表演及身體性創作;關注當代加速度政治下的生命政治課題,聚焦科層機器對身體行動和耗費模式之影響,並且在此基礎之上,持續反思在地藝術理論的生產與擴延。

場次六|近代西方圖像與知識生產

近代西方的藝術作品不僅呈現形式、風格及圖像沿革的歷史脈絡,其中亦有城市文化景觀、社會風俗、物質及知識體系的描繪。本場次藉由歐洲近代油畫、版畫及插畫等不同媒材生產之圖像,加上匯集自然或人造物件的藝術收藏室,探討城市、國別乃至歐洲跨國藝術史研究的嶄新圖景。

場次與摘要: Speakers

楊尹瑄 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系

〈《惡魔在巴黎》(1845-6)中的巴黎百景圖與城市史〉

巴黎南特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藝術史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成大博物館蒐研組組長,研究與教學領域為西方藝術史、法國文化史、十九世紀法國藝術史、諷刺畫與大眾圖像。近年研究主題包括不協調藝術(Les Arts incohérents)、諷刺畫與漫畫史、浪漫時期插畫書、鐸芮(Gustave Doré)插畫。最近的學術著作有〈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藝術學研究》22,2018)、《不協調藝術與巴黎世紀末大眾文化》(2019,待出版)、“Rire pour la démocratie : les premières caricatures de CoCo dans la revue politique The Eighties (1979-1988) de Taïwan” (2023)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