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2-02
1月7日下午,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江蘇省委宣傳部、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作為支持單位,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紫金文創研究院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承辦的“智庫對話2018:年度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第十五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期間舉辦。與會專家回顧一年文化產業發展進程,解析文化產業行業動態,展望新一年業界發展趨勢,為破解產業發展難題貢獻真知灼見。特邀光明日報,福建論壇,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機構代表作為觀察員出席會議,展開深度探討。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向民教授主持會議并指出,中國正在從追求物質財富的物質經濟時代真正邁向精神經濟時代,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想象空間,未來文化與科技融合將繼續加速,業態會發生較多變化,一般企業與文化的融合將擴大并加深,解決實體經濟的振興需要文化介入與推動。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主任、專委會副會長祁述裕教授指出,中國文化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大實驗性探索,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同時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緊迫。建議從文化娛樂監管、為非國有文化企業提供平等機會、打破行政區劃按市場規律重組、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四方面尋求突破。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專委會副會長尹鴻教授提出,政府、資本以及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出現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三股力量。文化發展前瞻應是從硬實力向軟實力過度,要從產品經濟向版權經濟改變,解決國有文化資產、市場亂象、解決準入程序問題等方面改革。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專委會副會長向勇教授認為,2018年后中國文化將從文化產業時代走向文化經濟新時代,文化經濟的動能在于文化產業版權、大數據等的貢獻,體現為文化向各領域滲透。這一階段應建立符合文化經濟新時代的法律規范,密切關注互聯網文化消費趨勢。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專委會副會長尹鴻教授提出,政府、資本以及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出現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三股力量,文化發展應從硬實力向軟實力過渡,要從產品經濟向版權經濟改變,文化產業應圍繞國有文化資產、市場亂象和準入程序進行必要的改革。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專委會副會長范周教授指出,2017年是中國文化產業全面轉型的一年,也存在四點問題,包括立法速度與頂層設計有待加快、企業間公平待遇尚未實現、管理的寬嚴度仍在摸索、文化產品走出去但沒走進去等。2018年,文化產業與其他行業融合將呈現常態化趨勢,呼喚中國文化產業教育走進主戰場,成為正規軍和生力軍。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專委會副會長魏鵬舉教授認為,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結構性調整格局已經明確,和新技術新消費結合的新業態增長非常快,內容經濟模式在2017年基本上得到確認。我國文化產業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調整,朝著有利于新技術發展升級,朝著內容經濟模式形成的方向優化。2018將就“改革”兩個字來扣題。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黨委書記、專委會副會長單世聯教授認為,文化經濟應注重以文化本身來引領推動經濟,要有豐富的、強大的、充沛的文化意義。2018年,文化產業應從文化經濟方面進行考慮,更多的推動文化向經濟的滲透,用文化來改造經濟,鼓勵繁榮我們狹義的文化藝術的生產,多從當代尋找文化資源。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專委會副會長傅才武教授指出,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智庫對話這一學術共同體有義務對20年來學術層面進行總結。他總結了三點成績,一是文化產業的獨立化,其價值在于建立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為文化產業發展讓出空間;二是關于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規律的研究;三是建立文化產業相關的學科系統。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有局限,一是在研究不充分的情況下,對事業和產業的二分容易產生問題;二是過分強調利益讓既得利益階層得到理論支撐,形成固化,成為下一步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障礙;三是學科的理論研究不足。未來,應該集中精力在文化產業的生態體系。
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云南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專委會副會長李炎教授認為,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包括:一是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并沒有在經濟發展國民體系當中進入真正理解的層面,缺乏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層面管理的完整支撐;二是文化經濟自上而下的推動是不成的,各地豐厚的文化資源并沒有被利用起來;三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在國家層面和理論層面都需要提出整套與產業發展相關的理論話語體系和政策配套體系。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專委會副會長李鳳亮教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最大的戰略性資源,優秀傳統文化和科技的結合成為新的趨勢。未來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將進一步強化,用跨界思維推動創新發展,辯證正確的看待文化產業的國際合作問題。要按照市場、文化、消費、傳播的規律去講好我們文化產業故事。
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專委會副會長顧江教授提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認知擴張階段、認知階段,質量改進階段,產業結構提升階段。縱未來中國文化產業邁向文化經濟新時代,政策應更具有彈性和有效性,產業靈活性應表現為時段的有效性和精準投向的策略安排。
四川大學文化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主任、專委會副會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姜生認為,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有利于全社會文化認同的加深,文化產品的成功應是軀殼與靈魂、內涵和歷史,口味和實質,完整而自然的統一。2018,我國文化產業與文化產品仍需要提升民族自我表達。
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是教育部批準成立的“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的專業委員會,也是第一個全國性文化產業學術團體,致力于推動文化產業教學科研與業界的互動融合,服務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文化智庫建設。其理事由來自包括21所雙一流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港澳臺大學的53位學術帶頭人(包括長江學者)組成。
本次論壇受到了新華網、光明日報、中國經濟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
(來源:南京藝術學院)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