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6-08
6月1日,在中國戲曲學院成功舉辦了“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2014級多劇種班(揚劇、河南曲劇、吉劇)教學研討會”。研討會前一天,該班的畢業公演剛剛圓滿落幕。為及時總結揚劇、曲劇、吉劇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中國戲曲學院與三個教學實踐基地合作辦學的經驗,各方領導、專家、學者匯集一堂,共商大計。出席會議的有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蘇威、吉林省戲曲劇院黨委書記羅成金,副院長張思光、呂良;揚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黨委書記季培均,揚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揚劇研究所所長、揚州文化藝術學校校長李政成,揚劇研究所書記周壽泉;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常松;我院院長巴圖,副院長宋飛、冉常建,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戲文系主任謝柏梁,教務處處長李鋼、副處長劉芳,表演系主任王紹軍,黨總支書記董昕,表演系外請授課專家孫培鴻等教師代表以及2014級多劇種本科班全體同學。會議由表演系主任王紹軍主持。
會上,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蘇威首先向2014級多劇種本科班5天來的成功演出及學業的圓滿表示祝賀,尤其是看到吉劇同學將家鄉的經典劇目《桃李梅》呈現的如此精彩而感到欣慰。她說吉劇11名學員的畢業,是吉林戲曲事業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這是國戲人才培養的重要成果,感謝學院領導、老師的大胸懷、大視野,為吉劇、揚劇、河南曲劇的人才培養付出的辛勤努力,為我們國家的戲曲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她指出,2013年吉林省開展了吉劇振興工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培養人才。14年11名吉劇學員得以到國戲學習,正是這項工程的重要成果。四年前蘇廳長帶隊來國戲洽談合作辦學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今天經過雙方四年的努力終于結出了碩果。她表示,畢業后將為這批學員打造實踐平臺并提高待遇。希望同學們不忘師恩,離開學校后繼續向老師們學習不斷提升綜合素養,為吉林戲曲事業貢獻力量。揚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黨委書記季培均代表揚州文廣新局對我院領導和諸位老師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他談到,從畢業演出取得的成果來看,同學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老師們的培育,在校的學習經歷必將成為孩子們一生的財富。季局長還表示,希望今后借助國戲這一高等教育的平臺共同開展高規格、多層次的合作,在人才培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希望國戲為揚州培養更多高層次戲曲復合型人才。
三個教學實踐基地的領導分別對四年的合作辦學及人才培養談了各自的體會。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常松表示,通過兩臺折子戲、三臺大戲看到了同學們大氣、穩健的臺風和學院派的規范、嚴謹。河南曲劇作為本省的第二大戲曲劇種,急需新鮮血液的注入。回到劇團后將著力解決大家的待遇、編制等問題。吉林省戲曲劇院黨委書記羅成金表示,國戲多劇種的辦學可謂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幾年的合作看到領導、老師們克服了諸多的困難,為戲曲人才的培養保駕護航。他囑托同學們,離開學院后不忘師恩、勇于探索,開啟戲曲事業的新篇章。揚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揚劇研究所所長、揚州文化藝術學校校長李政成指出,通過四年的學習,揚劇專業的同學開拓了視野、增進了學養、提升了理論水平。在辦學過程中,通過國戲表演系結識了吉劇、河南曲劇的諸位同仁,一校三團共同交流、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表明,“2+1+1”教學模式是科學的、成功的,京昆打底,劇種立身,厚積而薄發。此次,揚劇《百歲掛帥》是繼1959年為中央首長匯報演出后,第二次晉京,時隔半個多世紀,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回到揚州后,文化局將把新建的戲曲文化園作為實踐基地,為孩子們打造實踐平臺,籌辦專場演出,讓他們學以致用,為他們成才、成角兒鋪路搭橋。
表演系主任王紹軍談到,2014級多劇種本科班是多劇種辦學模式的成功范例,也是表演系新一屆領導班子主抓的第一個多劇種本科班。四年來,該班同學學習了91出京昆劇目、115出本劇種經典劇目。此次畢業展演的2臺折子戲專場以及3臺大戲就是對四年學習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與此同時,此次研討會印制的31萬字的論文集,更是大家對四年所學所思的進一步總結和提升。希望同學們不要忘記在國戲的學習生涯,并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能夠成長為臺上能演戲,臺下能教戲的復合型、創造型、學者型人才。會上,揚劇研究所周壽泉書記、吉林省戲曲劇院張思光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戲文系主任謝柏梁、教務處處長李鋼、副處長劉芳、表演系外請授課名家孫培鴻老師,表演系姚紅、衣麟、蔣洪廣、李艷華、李鑫藝、董昕等老師以及學生代表劉楊還分別發表了各自的體會。
學院冉常建副院長表示,國戲有責任為國家以及本行業培養能夠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戲曲文化的優秀人才,并且多年來為之努力。從三個劇種5臺演出的呈現效果可以看出,我們圓滿完成了國家賦予的重要任務,也欣喜的看到同學們在表演能力、基本技能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并凸顯了劇種優勢。冉院長希望同學們畢業后能夠致力于研究本劇種最經典的劇目,觀摩、吸收、轉化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移植、改編適合本劇種的劇目,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戲曲文化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地出人、出戲、出成果。宋飛副院長表示,學生們作為戲曲藝術的新生代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希望看到大家今后在戲曲舞臺上更具光彩。該班的論文集凝聚了同學們四年的學術成果,這意味著大家不單是一名優秀的表演者,而是逐漸成長為一名有學有術,有利于戲曲藝術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四年的學業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這既是一個終點,同時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希望大家不斷總結、勇于探索,再創新的輝煌。
中國戲曲學院巴圖院長為此次研討會作了總結發言。巴院長談到,同學們四年的學習和五天的畢業公演向觀眾展示了自信。這份自信背后包含了大家對職業的自信、對劇種的自信、對戲曲的自信,對所在院團和未來人生的可持續的自信,大家應該帶著它從容的走向自己的藝術人生。該班吉劇11人、揚劇12人、曲劇18人,在各自劇種的發展中可謂“黃埔一期”,同學們承擔著非凡的使命,與此同時也承擔了相應的壓力。該班是地方戲曲人才創新模式的一個經典案例,在全國振興戲曲的體系當中可以說是四種力量的合流,包括政府的力量,院團傳習的力量,學校的學歷教育以及師徒傳承的力量。這四種力量合流,發揮所長、互補其短,實現了人才培養鏈條的緊密銜接,實現了戲曲人才培養資源的科學配置。巴院長希望大家將終身學習作為自己可持續成長的理念,成為創新模式的成功范例。敬畏經典,追逐經典、學習經典、研究經典,復制經典,發展經典,在這樣的體系中成為未來傳播經典的力量。最后,巴院長為同學們在演出中體現出的相互幫助、相互欣賞、相互尊重之情感到欣慰,這恰恰是對國戲“一棵菜”精神的身體力行。他希望大家繼續保持好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希望戲曲的陽光能夠伴隨同學們成長。國戲永遠是大家精神的家園,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來源:中國戲曲學院)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