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4-27
2018年4月16日—4月21日,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上海舉辦。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副部長田學軍、部長助理劉大為等出席系列活動。
在本屆展演中,重慶大學共獲6個獎項,創歷史最好成績,并在開幕式代表重慶市高校亮相。藝術學院創作的舞蹈作品《春回滿庭芳》、美視電影學院川劇舞臺美術實踐工作坊分獲舞蹈組、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藝術與校園”組一等獎;校團委組織選送的聲樂作品《The Seal Lullaby》和《重慶歌》、器樂作品《太陽出來序曲》分獲聲樂組、樂器組二等獎;《有聲語言公共表達的美育價值再認識——以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為例 》獲科研論文類三等獎,并獲“高等學校優秀組織獎”。
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每三年舉辦一屆,是我國目前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本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以“理想與信念”為主題,展演期間舉辦了開閉幕式、201個藝術表演類節目演出、47個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等活動,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香港、澳門的400余所高校近萬名師生參加。
在上海展演期間,重慶大學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件作品脫穎而出,參賽師生的優良風貌與出色發揮,贏得了評委的認可及觀眾的熱烈掌聲。參賽的學生們在本屆展演活動中充分展現了重大學子朝氣蓬勃的青春風采與的奮發有為的理想抱負。
川劇群舞《春回滿庭芳》作為重慶市高校唯一的舞蹈作品,參加了乙組(專業組)的角逐。作品從一位“老旦”的回憶開始,“頻頻思來,暗暗想……”她遙憶自己年輕時風華正茂,折射出川劇藝術曾經的輝煌。隨著時間的慢慢消逝,川劇藝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藝術的凋落與缺失,使老者傷心欲絕,無比悲痛……最后勾勒出一幅新時期重慶地區川劇藝術“口口相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美好畫卷。“重慶大學師生以‘川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創作的群舞《春回滿庭芳》,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文化傳統,將‘以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融入日常教學和實踐,展現出重慶大學師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上所做的努力。”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趙倩介紹,作品從語匯分析、技法考量、情感表達、形象塑造、文化綿延、心理審美等角度,深入體悟川劇藝術作為地方非遺文化基因進入國家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價值意義,以美的形象塑造、以鮮活的舞蹈形式,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的藝術魅力。“節目歷時一年打磨,一遍又一遍地打磨作品,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創作、排練的過程中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也使我和學生們共同成長。”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青年教師王朕思一路走來頗有感觸。
本屆展演活動首次設立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分為“藝術與校園”“藝術與科技”“藝術與生活”三大版塊,集中展現了當代大學生五彩斑斕的創意理念、勇敢創造的創客精神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生動體現了高校美育的創新成果。作為“藝術與校園”板塊的代表成果,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川劇舞臺美術實踐工作坊是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川劇文化傳承與保護基地”的建設成果之一。“工作坊以在校學生為主體,以川劇舞臺美術為主要內容,從川劇的歷史沿革、角色行當、舞臺美術等方面出發,將舞臺美術的實踐教學與川劇藝術緊密結合,成為實踐育人的平臺,以科藝結合的方式求真樹人,求美育人。” 美視電影學院青年教師李云靖表示。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重慶大學把實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工程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學校一方面注重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系列精品校園文化活動,著力打造一批有品味、有格調、有重慶大學特色的校園文藝作品,積極扶持優秀原創文藝作品走出校園,豐富和提升校園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學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發揮教育部川劇文化傳承與保護基地的輻射作用,以課程建設為基礎,以社團建設為平臺,以研究中心為支撐,積極推進重慶大學校本文化研究和展示傳播,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強化文化自覺,推動校園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來源:重慶大學)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