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18
7月17日,2018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 (以下簡稱“看中國”)展映儀式在北京師范大學北國劇場舉行。美國、英國、挪威、捷克、巴西、保加利亞、丹麥、希臘等國駐華使館使節,“看中國”項目倡議人之一、北京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劉川生,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周作宇等主辦方嘉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夏潮等文化界、影視界專家學者,“看中國”組委會成員與合作單位代表,媒體嘉賓以及35名外國青年導演和教師代表出席展映活動。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文化體驗與影像創作實踐項目,迄今已經舉辦八屆,已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格魯吉亞、印度、新加坡、韓國、以色列、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等55個國家73所高校508名青年參與,出色完成507部短片,共獲90余項國際獎。
2018年度“看中國”從4月19日啟動儀式起,至7月17日展映儀式止,歷時115天,匯集來自36個國家的103位外國青年導演,呈現103部以“生態·生物·生活”為主題的紀錄短片。
2018年“看中國”的年度主題是“生態·生物·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易傳·系辭下》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經》則更簡潔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中國人自古信奉“天人合一”的理念,相信自然與人是相互融合、和諧共生的一體,該理念作為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之一傳承至今。
從體現自然生態的青海湟魚洄游、珠海中華白海豚保護、河北白洋淀湖泊環境,到展示城市風貌的重慶橋梁影像、深圳綠色建筑工程、大連有軌電車運營;從現代都市中共享單車、綠色餐廳和新能源電力的應用,到田間鄉下古茶樹的保護利用與沙漠生態治理。外國青年導演們在“生態·生物·生活”年度主題引導下,帶著或冷靜克制,或活潑好奇的眼光,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點滴細節故事,共同呈現出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觀念下,地貌風情、生物類型的多樣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氛圍,風俗觀念和價值體現。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參加展映并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對2018“看中國”項目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同時希望中外青年今后能繼續保持聯系和溝通,做文化交流傳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國文化帶到世界各個角落,把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介紹到中國,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彼此了解、發展中國與各國間的友好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看中國”創始人黃會林先生表示,“看中國”項目呈現出來自五大洲青年電影人在中國的真切體驗,聽到了他們發自肺腑的對中國的熱愛,看到了他們出色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有價值,有創意,有情懷。“看中國”項目八年來的實踐證明:從接機到送別,從陌生到相識,每部紀錄片創作背后有更多的人情故事。“看中國”已經成為中外青年之間一座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友誼“橋梁”,已經成為培育中國與世界電影新力量的重要平臺。
此次展映儀式播放了6部代表作品,分別是:
“看中國·內蒙古行” 法國青年導演Richard Jan Ducros(理查德·迪克羅)通過考察鄂爾多斯沙漠治理眾生相,感悟生態文明改造的《綠色中國夢》(Green China Dream);
“看中國·重慶行”俄羅斯青年導演Alisa Pashkova(艾麗莎·帕什科娃)追隨重慶本地兩代攝影師關注重慶特有的橋梁隧道城市奇觀的《貫通》(Connection);
“看中國·青海行”西班牙導演Angels Melange(安吉爾·美勞馳)描寫保護野鳥的喇嘛師傅,展現青藏高原之生態野趣的《父親 鳥》(Father Bird);
“看中國·江蘇行”印度導演Pramati Anand(帕拉瑪蒂·阿南德)以一對母女對大自然的向往,生動活潑地傳遞“森林學校”實踐活動中綠色生機的《尋找螢火蟲》(In Search of Fireflies);
“看中國·貴州行”愛沙尼亞導演Rasmus Kosseson(拉斯馬斯·柯塞森)從古樸茶樹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人與大山和古樹關系變化的《古茶樹的變身》(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Tea Tree);
“看中國·北京市”以色列導演Rotem Katz(羅特姆·卡茨)展現故宮博物院傳統建筑設計下,小生態環境構成中體現出“天人合一”觀念的《紫禁之音》(A Forbidden Symphony)。
捷克共和國教育參贊歐陽旭(Ondrej Wagner)和CGTN法語頻道總監宋嘉寧對6部“看中國”展映影片進行了現場點評。
歐陽旭感慨道,要在17天之內,通過影像來呈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是十分困難的。然而“看中國”青年導演們成功地在這段時間里克服了語言的障礙、拍攝條件的限制,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里去,出色地完成了影片。希望國際青年們返回自己國家之后能盡力讓更多人看到“看中國”優秀的作品,相信這樣的傳播對于世界理解中國、相互間的文化溝通會有積極的意義。
宋嘉寧認為,展映的6部“看中國”影片都十分精彩、生動,講述中國現實與中國故事。這些影片無論是從選題還是表現上都十分出色,準確把握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故事。影片的視聽語言十分完善和成熟,具有藝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隨后,“看中國·內蒙古行”外方指導教師、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杰奧夫·波利斯特(Geoff Poister),“看中國·河北行”外方指導教師、牛津布魯克斯藝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家約瑟夫·霍加思·卡爾(Joseph Hogarth Carr),“看中國·北京行”外方指導教師、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史蒂夫·蒂斯電影電視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系主任阿瑟夫·西拔(Asaf Zippor),分享了他們此次“看中國”之旅的體驗和感受。
杰奧夫·波利斯特盛贊了此次“看中國”項目的年度主題“生態·生物·生活。”他指出,歷史和人類的進化趨勢是發展“文明”社會,但這導致了我們傾向于把文化視為與自然世界分離的東西。現在我們面臨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我們與自然的關系,以更積極地支持生命。
約瑟夫·霍加思·卡爾強調了“看中國”項目對于外國青年導演的意義:“每個學生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將這些永恒的記憶帶回家,與家人和朋友分享。紀錄片創作只是這個項目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現在的經歷,以及我們將帶回家和分享的中國印象,則是‘看中國’的另一部分。”
阿瑟夫·西拔由他在中國學到的道家“無為而治”的觀念辯證地引申出參與“看中國”拍攝的經驗:“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在“無為”之下干預現實,正如我們拍攝紀錄片,要好像沒在拍攝一樣。”
“看中國”系列圖書亦在展映儀式中推廣。《印象·改革開放——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專題圖書是“看中國”項目衍生出來的系列項目之一,選擇了能集中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方面變化的63部紀錄短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該書選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專門用書,上呈6月9日至10日會議現場,習近平主席主持會議并舉行相關活動。
展映儀式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高峰教授主持。本屆“看中國”項目的所有作品成果,將通過國際互聯網的方式和海外展映等方式向全世界展播,并通過參加國際大賽、參與國際展映、評選“金目獎”等后續活動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看中國”是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先生提出的“第三極文化”理論的實踐。“第三極文化”理論認為:當今的世界文化呈現多元化格局,在多種多樣的文化樣式中,從影響力看,其主流大體可以認為有三極。中國文化、美國文化、歐洲文化在當前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分別代表一“極”,三極文化之間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圖景。外國青年通過參加“看中國”活動,最終以影像的方式將他們感受到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為國際青年架起了橋梁,實現了文化的交流和溝通。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