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01
2018年6月23日,第六屆“亞洲電影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樓何思敬講壇隆重開幕,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共有4名師生代表應邀與會發表學術演講。
本屆“亞洲電影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當代電影》雜志社以及亞洲電影研究聯盟聯合主辦的,論壇主題為“亞洲電影的現實表達與文化想象”。
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研究員在上午的主論壇發言,通過對亞洲電影整體性研究必要性的論述,以印度電影在我國的熱映為例,闡述了亞洲電影作為共同體互相融匯的潛在空間,提出了印度電影在關注當下生活、活化民族文化特色資源等方面值得我國借鑒的重要性。他的發言表達了立足中國文化立場、促進多樣文化價值傳播、為全球電影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方案的鮮明立場。
李彬副研究員在下午的主論壇發言。她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比較分析了西藏題材影片《塔洛》和《岡仁波齊》,提出一個是對傳統藏文化面對現代化巨大沖擊的思考,一個是現代性焦慮背景下對西藏前現代文化的膜拜,從“現代性”的兩面來剖析了兩部影片中對于現代西藏的現實表達和文化想象。
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康寧老師在專題論壇演講。她的發言,討論了臺灣地區的電影教育在初創時的研究發現。她發現,臺灣電影教育體系在20世紀50年代初創時,已具備現代電影高等教育的完備體系,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政策輔導、教育影片的拍攝、電影學校的創辦、公眾電影教育素養的培養以及著名電影教育家的教育實踐,這些都體現了較成熟的電影教育理念:將電影視為政治的手段、“攻心的利器”、促進生產推動社會進步的工具,從而服務于整體的理想和目標。這樣的教育體系的建立,推動了臺灣電影教育事業的發展,為臺語片的盛行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亦對兩岸三地電影之后的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電影教育研究中心的2017級研究生王法嚴同學,入選了本次的研究生論壇。他的發言是對今年上映的香港電影《黃金花》與近些年香港的本土電影《幸運是我》、《一念無明》等影片的疾病敘事結構分析。他認為,這種類同的敘事結構使得影片成為了香港社會的隱喻文本。都市空間在這種疾病敘事中,因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變為一種敵意的存在,反映出影片的反都市、反理性的傾向。他還通過影片中人群目光的分析,探討了疾病敘事中的目光倫理問題。
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的師生代表參加本次亞洲電影論壇,既交流了學術成果,鍛煉了隊伍,更體現了中心強化集體科研能力的結果和逐漸成長的科研影響力。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