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12-06
要評論一部電影,就離不開對視聽語言的分析,那么,對視聽語言的分析該怎么著手呢呢?要分析視聽語言,就要先清除需要從哪些方面來分析,以下是一些分析方法介紹:
1. 景別與影片風格:
景別的排列和節奏:時間,景別落差。景別的排列形成重復,重復是風格與韻律。
2. 空間:
電影空間是銀幕空間,不是真實空間,電影攝影機有分解空間的功能,電影導演有組合空間的能力。
注意機位跳躍的幅度,機位跳躍點越多,看見和再現也就越真實。
要注意影片有多少空間形式。有些著名的影片只有黑夜,空間也拍攝得很好。
3. 機位設定:
電影的核心是攝影機,戲劇舞臺的核心是人,觀看方式和創作方式完全不同。
4. 運動:
攝影機的外部運動。目的:改變視點以及創造節奏。
運動的速度決定了畫面的運動。攝影機創造得復合運動所創造的畫面視覺將是很精彩的。攝影師是很愿意在導演的意圖下進行攝影機的運動。
5. 色彩:
色彩是人的情緒的外化,是個人心理的外延。
要觀察色彩的整體情緒基調和綜合感覺,不要單獨的局部和場次的色彩。
中影人藝考編導培訓課堂
6. 光線:
唯美:是與生活不一樣的;自然:是靠近生活又不與生活一樣。
攝影師是要在自然的拍攝中追求唯美。攝影的肖像光是我們攝影師的看家本領,攝
影師必須控制光和使用光,光是人物造型的關鍵。
7. 角度:
角度=視點,角度=構圖。
拍攝人的時候仰拍都是比較好看的,布光混亂,中國的電視播音員全部是俯拍,肩膀做得很窄。而歐洲的電視播音員總是仰拍5度到15度,肩膀得服裝做得很寬。
鏡頭的角度
8. 區域曝光,局部處理:
曝光的局部處理,該黑就黑,該毛就毛。
9. 分析對話:
對話是推動情節的最好方式,對話是開放的,動作是封閉的,分析說話的狀態,速度、音量,說話方式,說話與動作的關系。
美國動作片與語言沒有關系,但是敘事一直在前進。
10. 動作:
有兩種情況:是環境造成的,還是內容造成的。
動作是做出來的不是演出來的。在分析影片的時候,一定要將動作與攝影機的運動分開來分析,攝影機的運動是導演的表現方式,動作上一演員的表演方式。
11. 影像透視:
是否變形,現代電影的任務變形已經成為時尚,但是要注意變形是影片的風格還某場戲的手段。
后者的表現力沒有力量。一次手段,二次是重復,三次是風格、四次是大師。
12. 景深:
可以形成場面調度,超焦距也是控制景深的方式。
景深范圍小的手段是吳宇森創造的,有許多美學意念,他的拍攝手段往往與高速拍攝連在一起的。
景深的運用
13. 敘事主體:
是人還是物。
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中物與人是相同的主體。
14. 影調:
畫面的明暗關系。
例如《辛德勒的名單》的結尾,要學會影調控制。黑白拍攝要考慮影調的關系。
即使拍攝彩色也要用黑白的觀看方式比較一下明度關系,要學會用色調控制觀眾的視覺生理和規律。
15. 視線:
語言以外的交流方式。
看鏡頭和看畫面左右效果不一樣。視線一定是對應和呼應的。
視線的作用,在情節和景別構圖中是很重要的。
16. 軸線:
一個場景中兩個人物關系的變化,軸線是人物和機位的關系,要注意軸線是單一軸線和多元軸線。
軸線
17. 調度:
分兩種:A在場景空間充分調度人;B調機位,用機位將人和場景調度和組織在一起。
要分析機位如何表現人物,分析人物在場景和畫面中的什么位置。
調度的方法:人到環境到,人到光線到,人到形象到。
《匹夫》運動場鏡頭調度表
18. 位置:
人在畫面中的位置。
人物的位置處理可以形成影片風格,同樣的談話戲,人物在屏幕上的什么位置上一非常重要的。
19. 場景:
常規場景有外景、內景、實景。
三種場景在影片中的比例會對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外景省錢,攝影棚費錢,外景出氣氛,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綠棚戲拍攝現場
20. 鏡頭長度:
影響到影片的長度和視覺生理壓力。
單個鏡頭長——視覺壓力大;節奏慢——全片鏡頭數量少。
國外電影一般1600—2200個鏡頭,國內是1500—1800個鏡頭。
但是如何剪輯完全是感覺的過程。
21. 鏡頭數量:
現代電影觀念,鏡頭數量越多視點越豐富,信息量也會大。
鏡頭數量多將影響影片的敘事結構,運動鏡頭多鏡頭數量則少,也會影響到導演的敘事方式。
22. 氣氛:
環境氣氛的渲染和音樂的渲染,氣氛是虛的東西,無法量化,但是在對影片分析的時候要把握相關的內容。
上面是視聽語言分析的一些方面,還有其他方面沒有介紹到,這里只是幫助學員們學會分析,但是如何具體全面具體地分析,還是需要同學們私下里下功夫。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