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12-05
視聽語言是編導培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一名合格的編導必知的內容,在編導藝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數值,學習視聽語言必讀的五本書如下:
一、馬塞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
馬塞爾•馬爾丹在本書中探討了電影豐富的語言(一種“技巧和文法規則”),并展現了電影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歷程,這些分析方法深刻地影響到了后人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和把握,但其最為精妙之處在于他并不是局限于這些對電影語言運用的技巧的描述,而是上升到電影美學和“存在”的高度。
中影人藝考編導培訓課堂
二、路易斯•賈內梯的《認識電影》
本書從電影理論的典型視角出發,簡明扼要地評論了電影藝術的方方面面。書中提及的影片包羅萬象,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電影人的經驗光譜,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面孔如美國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英國的麥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國的李安等。作者對歐美影片和導演了如指掌,尤其對美國影片和美國導演做了全面而詳細的介紹。同時,作者也很關注第三世界國家電影,書中廣泛涉及了伊斯蘭電影、新亞洲電影以及非洲電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穎獨到的見解和紛繁多樣的視覺沖擊,呈現給讀者一個全新的電影世界。
全書圍繞電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組織架構,其中穿插以數百幅精美圖片和精辟的說明,再加上綴于各章后的延伸閱讀和書末的重要詞匯表,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的電影知識,從而真正“認識”電影。
三、愛森斯坦的《蒙太奇論》
本書選譯自蘇聯六卷本《愛森斯坦文集》。愛森斯坦作為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創作《戰艦波將金號》、《十月》等堪稱經典的電影杰作。作為電影理論大師,愛森斯坦力求探索藝術作品對觀眾產生最有效影響的途徑,創建了電影蒙太奇理論,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的意義不僅僅歸結為選擇,有節奏的組織和聯想,也不僅僅歸結為情節元素的銜接。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主張兩個鏡頭的并列以及它們的內在沖突會產生第三因素——對所敘述事物的評價和觀點。
四、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么》
安德烈-巴贊的電影理論被視為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法國電影理論批評和現實主義電影緊緊聯系在一起。巴贊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形成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由于巴贊的努力,電影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
五、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物質現實復原”論認為,電影按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樣,與我們的周圍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因此,傳統的藝術觀念“并不,也不能適用于真正‘電影化’的影片”,因為傳統的藝術是“從上層到基礎”,即從思想意念出發來消化物質現實材料,唯獨電影是“從基礎到上層”,即從對物質現實的如實反映開始,最后走向一個問題或信念。
以上五本書從不同的方面解釋了電影的視聽語言,同學們只有多學習才能夠對視聽語言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到位。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