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羅生門》影評角度分析! 【導演】 黑澤明
【原著】《羅生門》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莽叢中》和《羅生門》。電影的背景取自小說《羅生門》,情節方面則主要取自小說《莽叢中》。
【獲獎情況】于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類型】悲劇/懸疑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關于真相,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進階切入點:女性主義解讀 女性處于以男權為主導的話語機制制約之下,不具有話語權,并受到社會貞操觀念的壓迫,相比男性,處于弱勢地位。
01、真砂角度
全片的節奏與主線把控皆由女主角真砂而起,從真砂的懺悔中可以看出,她承受了生理上的屈辱及來自丈夫和世俗規則的煎熬,出于羞憤殺死了丈夫,然后逃離了現場。而身為男性的多襄丸與武弘,絲毫沒有把目光投向女性的心理感受,不僅如此,他們控制了話語權,把男性的主導地位當作理所當然,也沒有賦予女性自身的表達權利。
02、多襄丸角度
他把自己實施強奸的原因歸咎于真砂的美貌,把殺死武弘的原因歸咎于真砂的誘惑,在他的邏輯里,強奸與殺人都是受害者真砂引起的。能支撐他有如此荒誕的話語邏輯的,是整個父權制社會,他在這個社會機制下習慣性地行使了男性特權。
03、丈夫武弘角度
如果說多襄丸是男性霸權意識的體現者,那么武弘則是男權社會秩序的自覺維護者。電影中關于武弘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通過被害人真砂的感覺,交待武弘對她失身后的態度: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哀,而是冷漠、輕蔑和憎惡;二是借女巫之口表達武弘對真砂的立場,認為真砂多次要求強盜殺死自己。丈夫武弘在意的是自身利益,而并非事情的真相與妻子的尊嚴。
在男權的社會天平上,男性永遠處于優越地位,他們不僅掌握國家暴力機器,還牢牢掌控著社會意識形態。女性無法主宰自身命運,不得不以男性的話語為行動目的,從而失去言語的權利,甚至以男性為價值標準。父權制社會中,女性的命運由男性決定,真砂受到嚴苛的貞操規范制約,不具備爭取自身權益的話語權。盡管她最后謀殺了丈夫,逃離了現場,但在心理上無法擺脫失貞和謀殺親夫所帶來的恥辱感和罪惡感,依舊受到男性社會的壓制。
進階切入點;日本文化與民族性 當真砂被奸污后,丈夫羞恥并逼迫妻子自裁,強盜對于“不貞”的女性的嫌惡,使女人羞辱悲憤之余,說出“誰是強者我跟誰!”挑起兩個男人的決斗競爭,最終演變為殺人案。這其中包含了日本傳統倫理道德與恥感文化。
《菊與刀》的作者在第八章“洗刷污名”中這樣分析日本人,“在日本, 持之以恒的目標是榮譽”“清除自己美譽上的污點是一種美德,”“為了榮譽,一個人會獻出財產、家庭和生命”等,日本民族對于榮譽的重視與生活中滲透的武士道文化,都逼迫著《羅生門》悲劇的衍生。他們都非常關心自己的名譽以及如何消除這種恥辱感,使自己在道德上得救,而沒有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日本的恥感文化中沒有個人懺悔的元素,他們過于依賴他人的目光而不是自己的行動來確定自己,以罪惡消除恥辱,使用極端手段讓自己的形象變得完美,黑澤明在影片的悲劇釀成之時,批判了這種自私狹隘的價值觀。
好了,看到這里,關于影片《羅生門》影評角度分析的內容就全部為大家介紹完了,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編導專業方面的問題,可繼續關注本站了解更多資訊!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