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20-04-15
2019年廣東省廣播電視編導術科統考專業基礎、故事創編
注意事項:
本試卷共2頁,科目一4小題,科目二1小題。滿分200分,考試用時120分鐘。
科目一:專業基礎
一.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詩中內容針對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個事件?(5分)
(2)這首詩表達的觀點是什么?你同意嗎?為什么?(15分)
這道題主要是考查考生對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媒體等領域中的知識的識記、理解、分類、運用,以及思考路徑和思辨性思維等素養。
延伸閱讀:
白話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
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
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創作背景
唐 代詩人杜牧于會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時,路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為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作品鑒賞
詩作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漢”呢?“男子漢”三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關于烏江亭的詩詞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題烏江亭》詩,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滿赴京途經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針對杜牧的議論,寫了這首《烏江亭》。
這兩首詩是一前一后,不能弄混。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