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9-04-26
影視音樂可以為電影的部分或整體創造一種特定的氛圍色調,從而加深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的功能可以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時代氣氛、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等。讓我們看看這些內容具體是什么。
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電影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
如:
上海電影制片廠1983年攝制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作曲呂其明)。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電影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
這種情緒的音樂在片頭音樂中有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間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結尾則表現得更為強烈;英子的父親已去世,她和媽媽、弟弟去為父親掃墓,從小把她帶大的純樸的農村婦女宋媽也要離開她們回農村去了,英子和媽媽、弟弟在滿地黃樹葉的秋天坐著車子和宋媽告別。這段畫面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弦樂隊的輕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別》的曲調,這平緩、疏淡的音樂,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渲染時代氣氛
每個時代的樂曲或歌曲,從內容、音調、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樂器都有所不同。電影音樂可以根據影片的時代背景,選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樂曲或歌曲作為影片的主題音樂。同時,也可以運用這種音樂為影片制造背景氣氛,以達到渲染影片時代氣氛的作用。
如:
影片《牧馬人》中,女主人公李秀芝(叢珊飾)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偷偷地坐在火車貨運車廂里,從四川趕往西北草原投親謀生。這段畫面配的音樂是“文革”中最流行的《大批判歌》的旋律:“拿起筆,做刀槍”隨著車輪的轉動,音樂好像被碾得支離破碎。這段音樂告訴人們故事發生的年代是在“十年動亂”之中。“十年動亂”導致工業停產、農業歉收,本來就不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又面臨新的困難,不少人背井離鄉出外謀求生路。影片的這段畫面借音樂真實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氛。
渲染民族特點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所表現的不同的民族,選用不同民族的音樂,又為影片渲染了民族特點。
如:
彥克、羅念一作曲的表現西藏農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農奴》,選用富有鮮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樂,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顯。
渲染地方特點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故事發生的地點,選用具有當地特點的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曲藝的音樂,即可為影片營造渲染出一種地方色彩來。
如:
瞿希賢作曲的影片《紅旗譜》,講的是二、三十年代河北滹沱河畔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波瀾壯闊的斗爭。音樂則選用河北戲曲——河北梆子音樂作為素材,突出嗩吶、板胡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民族樂器,音樂風格粗獷激昂,表明故事發生地在河北。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