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09-11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常考名詞解釋
1、景別:是指由于攝像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電影畫面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別。景別的劃分一般可分為5種,由近及遠分別為特寫(人體肩部以上)、近景(人體胸部以上)、中景(人體膝蓋以上)、全景(人體的全部和周圍背景)、遠景(被攝體所處的環境)。在電影中,導演和攝影師利用復雜多變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調度,交替地使用各種不同的景別,可以使影片劇情的敘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人物關系的處理更具有表現力,從而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2、第七藝術:即電影藝術。1911年,喬托·卡努杜發表了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著名論著,第一次宣城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綜合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3、畫外音:是指不是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生源來自畫面外的聲音,可以是人聲也可以是音樂、音響效果。其特點是聲畫打破鏡頭限制,拓展視聽藝術。
4、長鏡頭: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于蒙太奇拍攝方法。這里是“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和長短。長鏡頭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通過連續的時空運動把真實的現實自然地呈現在屏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紀實風格。一般劃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
5、蒙太奇:法文montage,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現在是影視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
6、聲畫同步: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音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并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
7、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威爾加所倡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意大利普通人帶來的再難。表現方法在注重平凡景象與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評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
8、暴力美學:原指起源于中國香港,在日本發展成熟,后又傳入美國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說話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征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后現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槍戰、打斗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么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
吳宇森是運用這種電影表現手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喋血雙雄》、《英雄本色》、《斷箭行動》和《變臉》,吳宇森影片中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成為電影中暴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9、主觀鏡頭: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當角色掃視一場面,或在一場面中走動時,攝影機代表角色的雙眼,顯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10、三一律: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是一種關于戲劇結構的規則。先由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后由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一部劇本只允許寫單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三一律對戲劇結構嚴整、情節集中起到促進作用,但易導致藝術形式的絕對化和程式化。
11、運動鏡頭:通過移動攝像機機位,或者改變鏡頭光軸,或者變化鏡頭焦距,所進行的拍攝鏡頭。通過這種拍攝方式所拍到的畫面,稱為運動畫面。運動鏡頭主要包括由推、拉、搖、移、跟、升降攝像形成的推鏡頭、拉鏡頭、搖鏡頭、移鏡頭、跟鏡頭、升降鏡頭等。
12、空鏡頭:畫面中沒有人物只有景和物的鏡頭。空鏡頭與有演員(包括人和動物)的鏡頭可以互補而不能代替,是導演闡明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抒發感情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
13、表現蒙太奇:以鏡頭隊列為基礎,旨在加強藝術表現力和情緒感染力的一種蒙太奇類型。通過相連或相疊鏡頭在形式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沖擊,以產生一種單獨鏡頭本身不具有或表現更為豐富的涵義,以表達某種情緒、心理、情感或思想。表現蒙太奇的類型一般有對比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等。
14、法國新浪潮主義: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制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戈達爾、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賈克西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戈達爾的《筋疲力盡》、特呂弗的《四百下》等。
15.空鏡頭:有稱“景物鏡頭”,是指畫面中沒有人只有景或物的鏡頭。空鏡頭有借物寓情、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作用。
16. 微電影:就是微型電影,是指專門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影片。其主要特點,一是微時(30秒至3000秒)放映;二是微周期制作;三是微規模投資。
17.視覺暫留原理:1824年英國的彼得·馬克·羅格特公布了他的“視覺暫留”
理論,指出人眼在觀察運動的事物時,每個形象都會在消失后仍然在視網膜上滯留不到一秒的時間,這樣殘留的視覺稱為“后像”,這一現象被稱作視覺暫留原理。
18.數字電影: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指以數字技術和設備設置,制作儲存并通過衛星、光纖、磁盤、光盤等物理媒體傳送,將數字信號還原成符合電影技術標準的影像與聲音,放映在銀幕上的影視作品。
19.分鏡頭劇本:也叫導演劇本,是將影片的文學內容分解成一系列可以設置的鏡頭,以供現場拍攝使用的工作劇本,內容包括鏡頭號、景別、攝法、畫面內容、臺詞、音樂、音響效果、鏡頭長度等。
20.類型電影:是指按照不同類型的規定要求制作出來的影片,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圖解釋的造型。類型電影最具典型性的四個類型是西部片,喜劇片,犯罪片和幻想片。
21.快鏡頭: 攝影機正常拍攝是每秒鐘24格畫面,如果攝影機以慢于每秒24格的速度,拍攝在以正常的速度放映,此時畫面里物體的動作會加快,這種拍攝方式稱為快鏡頭。
22.慢鏡頭:攝影機正常拍攝是每秒鐘24畫格,如果攝影機已快于每秒24格的速度,拍攝再以正常速度放映此時畫面里物體的動作會減緩,這種拍攝方式稱為慢鏡頭。
23. 定格:是一種電影剪輯技巧,表現為銀幕上的活動影像突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主要用于突出和渲染某個場面、細節和某種神態。
24.景深:是指不同距離的被攝對象在,感光膠片上能夠獲得清晰,影像的空間范圍,景深主要是根據鏡頭的口徑(光圈)來控制。
25.場面調度:原指在戲劇舞臺上處理演員活動位置的一種技巧,電影藝術中的場面調度是演員調度和攝影機調度的統一處理。
26.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興起于法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主張有:一、反對好萊塢制片人中心制,提出導演中心制;二、確立電影的個人風格地位;三、革新了電影語言和電影形式。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戈達爾的《筋疲力盡》和特呂弗的《四百下》。
27.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興起于二戰后的意大利,其主張是一、注重反映本國當代社會生活現實;二,盡量使用非職業演員;三、拍攝手法上注重寫實。在內容和形式上提出“還我普通人”和“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兩個括號。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
28.第一代導演:活動時間大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代導演善于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臺戲曲中吸收計法,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意義,是中國電影的奠基人。代表人物有張石川,鄭正秋,邵醉翁等。
29.第二代導演活動時間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聲片時代,這一代導演在思想上真正從單純娛樂中解放出來,更多的關注現實生活,并且是電影,擺脫了舞臺的局限,充分發揮其藝術特長。代表人物有蔡楚生,孫瑜,鄭君里,吳永剛等。
30.第三代導演:大多活躍在20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后,走上影壇的導演,這一代導演在創作上遵循現實主義原則,內容上多反映社會變革,藝術上善用蒙太奇。代表人物有謝晉、謝鐵麗、凌子風、水華等。
31. 第四代導演:大多畢業于文革前的北京電影學院,在創作上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善于從凡人小事中挖掘社會和人生哲理。代表人物有吳天明,謝飛鄭洞天等。
32.第五代導演:20世紀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一群年輕導演,他們在創作上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1983年,張軍朝導演的《一個和八個》被認為是第五代的發軔之作。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33.第六代導演:又稱為新生代導演,是指20世紀90年代開始獨立拍片的一些導演,他們關注當下社會鏡頭通常鎖定一些邊緣人物,暴露人性的黑暗和文化的危機。代表人物有張元,賈樟柯,王小帥,婁燁,管虎,張揚等。
34. 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其中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的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熊獎,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35.中國三大電影獎項:分別是金雞獎百花獎和華表獎。其中被譽為專家獎的是金雞獎,最能反映票房價值的是百花獎,被譽為電影界最高政府獎的是華表獎。
36.華語世界三大電影獎項:分別是中國大陸地區的金雞獎,中國香港地區的金像獎,中國臺灣地區的金馬獎。
37.“真人秀”欄目:是一種具有極強故事情節表現力,對最原始的人性以及個人隱私予以公開展示,滿足受眾窺視欲望的紀實性電視節目。例如《超級女聲》、《爸爸去哪兒》等。
38.電視劇是指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視聽語言創作,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等諸多因素,專為在電視機熒屏上播映的戲劇作品,一般分為單本劇,系列劇,連續劇。
39.電視連續劇:是指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分集播出的電視劇形式,通常以八集為分界線,八集以下的為中篇電視連續劇,八集以上的稱為長篇電視連續劇,其特點是情節,人物角色和表演之間都具有連續性。
40.電視單本劇:是指由一個完整的故事和情節構成有故事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完整脈絡,一次性將戲演完的電視劇藝術形式,代表作有《日新月異》、《秋白之死》等。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