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1-05
有很多同學一直在私信我們中影人藝考的老師,覺得故事是自己的弱項,為了盡可能的幫到大家,我們整理了一些故事的教學資料和北京電影學院的劇作通識課程筆記,這篇文章先來帶大家認識一下什么是故事。
一、故事的界定
人類還沒有文字以前,便以耳口相傳的形式,用故事傳承著歷史和文化。即使在文字產生之后,故事依然對人類文化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并散發著獨有的藝術光彩。在文化史上,“故事”有著多元的含義和解釋。
如何界定故事呢?故就是過去,故事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不是所有過去的事都可以成為故事,故事之所以成為故事,關鍵在于不是簡單的羅列材料、事實,而是將其加以貫穿、組織和闡釋。它不是已經發生的事,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陳述。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用于口頭講述。它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
二、故事的流變
魯迅先生曾說:“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唱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閑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
希臘有傳說中的盲人詩人荷馬講述的戰神阿喀琉斯的故事,西班牙有小說家塞萬提斯講述的騎士小說迷,堂·吉珂徳的悲喜故事,英國也有小說家笛福講述的魯濱遜漂流記······
中國歷史上也不乏精彩的故事:精衛填海與夸父追日、造劍名將干將與莫邪為楚王鑄造雌雄劍的故事、唐玄宗與楊貴妃恒長久遠的愛情故事、水滸傳108 位好漢的故事······
“觀古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故事從產生到完善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故事源遠流長,包括了神話、傳說、寓言、傳奇、話本、演義等不同形式。在這些形式中,人類講述故事的能力逐漸提高,故事的內容也越發豐富與成熟。下面,我們就簡要談談故事演變的軌跡:
1.神話傳說
古代先民由于認識與生產能力的低下,無法解釋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也不能抵抗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于是,神話就成了為他們表達對自然的認識以及表現征服自然愿望的形式。盤古開天、女媧補天是中國人講述天地的起源;夸父追日、后羿射日表達了先祖征服自然的愿望;希臘神話講述了奧林匹克山上以宙斯為核心的天地諸神統攝宇宙的故事。
神話傳說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題材、內容、人物成為后來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神話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象和對自然事物擬人化的表達方法影響了后來的故事創作。
2.寓言
故事發展到寓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故事的主人公由神變成人或者擬人化的動物。它運用比喻的手法,通過一個形象的故事,說明人生哲理。《刻舟求劍》,故事雖然很短,但有人物和情節,故事形象的說明了應該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莊子的著作中也有很多寓言故事,比如朝三暮四、邯鄲學步、得意妄為、庖丁解牛、越俎代庖、東施效顰等。這些故事至今仍具有豐富的啟示意義。歐洲著名的語言著作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和法國的《列那狐傳奇》。
3.民間故事
到了民間故事,故事已經具有成熟氣象。它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故事的開頭總是說:“從前有一個地方······”“古時候,有一個村莊······”“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靠山近水的地方,住著三個兄弟······”等等。民間故事流傳很廣,具有很強的變異能力,一個民間故事往往有不同的地方版本。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牛郎織女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故事。
4.志怪小說
故事發展到南北朝,出現了專門的文人創作。志怪小說內容大都是林怪神仙的故事。比如造劍名將干將莫邪的故事,英武少年李寄斬蛇的故事。干寶撰的《搜神記》與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收錄的大部分是志怪小說。這種講述神仙鬼怪故事的傳統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得到延續,志怪小說也是民間故事的主要內容。
5.唐宋傳奇
唐宋時期的傳奇是文人根據民間傳說故事進行創作的,然后又在民間流傳。他的故事比志怪小說更加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突出,篇幅也相應的變長。李漁在《李笠翁曲話》中說:“傳奇者,
因其事甚奇特,未經人見面傳之,是以得名。可見非奇不傳。”著名的傳奇故事有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功佐的《南柯太守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的《柳毅傳》,陳鴻的《長恨歌傳》,元稹的《鶯鶯傳》等。傳奇對后來的戲曲故事影響很大,成為戲曲故事的重要資源。最有名的則是《長恨歌傳》,被元代人改編成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人洪昇又改編成戲曲《長生殿》,成為傳統戲曲的經典劇目。
6.宋元話本
話本是說話人的底本,也是故事員的文字腳本。話本就是講故事,是一種可以口頭講述的白話小說。話本小說故事性很強,情節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大部分是人們日常口語。陸游曾有詩云:“斜陽柳樹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爭說蔡中郎。”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村人對民間藝人、話本的喜愛。話本的內容在馮夢龍整理的“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中保存的最多。話本故事為以后的戲曲提供了大量的改編素材,至今還活躍在戲曲舞臺上。
7.明清長篇章回體小說
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故事發展的巔峰,最著名的就是以《三國演義》 《西游記》 《水滸傳》 《紅樓夢》為代表的四大名著。出自于文人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往往也取材于歷史故事,一回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開頭的“話說”與結尾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還保留著藝人說書與講故事的特征。明清的長篇小說篇幅宏達,人物眾多,場面遼闊,大故事中套著若干小故事,反映的生活面從帝王將相到下層普通百姓,形成了一幅幅時代的生活畫,標志著中國人講故事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
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的豐富,新故事更是層出不窮,從故事內容到故事形式,從故事的講述到故事傳播的手段,從故事跨越地域的廣度到故事開掘人心靈的深度,
都是前人不可比擬的。在現代,我們既有文學故事,也有新聞故事;我們既可以通過廣播聽故事,也可以通過報紙、雜志閱讀故事,還可以通過網絡參與故事。古今中外故事盡情展現在我們面前,點綴著我們的生活,豐富著我們的心靈。
三、故事和小說的區別
無論是小說還是故事,所構成的主體根源是相同的。都在于敘事,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講故事”。
1.小說可以是故事,而故事不是小說。小說是漸變的藝術,故事是激變的藝術。小說可以展開大篇幅的環境、心理描寫,而故事如果還這么做,將會導致情節在速度感上的停滯。
2.從形式上來說,小說與故事兩者表述的方式不同。故事講究的是敘述的方法,也就是語言表達。而小說講究的是描寫的方法。
3.從表現的主體來說,小說是寫人的,故事是寫事的。所有環境、心理活動、語言、動作的描寫,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務的,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小說的情節是由人物的思想決定而發展著,有時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結局是什么,只能按照書中主人公的性格向下走。而故事是寫事的,結局早已落定,只是其間的情節或曲折或復雜。
4.小說注重細節,故事講究情節。細節,是緩慢地甚至是靜止的,它捕捉人物心理一閃而過的“鏡頭”,常常影射社會或日常生活所隱蔽的另一面,并將畫面定格,讓讀者去思考,去體會。而故事情節是動態的,是一種事件發展的必然過程,組成故事中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的懸念。
5.小說描述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命運走向,往往涉及一個人的一生或家庭的興衰史,而戲劇故事只是講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他表現的只是人物性格的一個方面或者一段歷史。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