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0-09
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們中國古代最為知名的三種文學藝術形式,我們這篇文章不講唐詩宋詞。我們來看看元曲,提起元曲,小編首先想到的是元曲的四大家,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當然還少不了的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了,這些想必在平時的文藝常識背誦中,同學們也沒少接觸。但是關于元曲,其實還有很多知識是編導藝考中會考到的,我們下面就來看看。
一、名詞解釋
1、戲曲:它是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來反映生活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是文學、音樂、舞蹈、雜技、美術藝術等眾體皆備的綜合藝術。
2、戲劇:它是一種由演員通過說、唱、歌、舞當眾表演故事的藝術形式,包括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3、曲:可以歌唱的樂譜,具體講是金元時期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詞、詞余、樂府。
4、散曲:是宋金時期吸收民間曲詞和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樂曲,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
5、小令:原名葉兒,是文學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詞,具體地說是獨立的一支曲。
6、套數:和小令相對,是兩組以上(不包括兩組),用同一宮調的曲子相鄰而成的組曲。(特點:有尾聲,曲子只能在同一宮調中選用)
7、帶過曲:是由兩組曲組成的曲子。
8、雜?。菏窃诮鹪罕竞椭T宮調的直接影響下,吸收了其他多種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種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它是一種綜合藝術,吸收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被稱為“第七藝術”。
9、曲詞:是在詩、詞和民間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詩體,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嚴格的韻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襯字,有利于比較自由地表情達意。
10、曲調:舊樂府音調的總稱。
11、唱詞:旦本戲,末本戲。
12、賓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賓白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
13、科范:是劇本規定的主要表情動作和舞臺效果,簡稱為“科”,如“把盞科”、“做眼淚科”、“調陣子科”、“內作起風科”等。
14、折:既是音樂組織的單元,又是故事情節的自然單位。
15、楔子:是一折戲,放在一本戲的開頭叫開場戲,放在中間叫過場戲(用來簡單介紹人物和故事情節)。
16、角色:表現不同類型的人類。由于雜劇以正色為主角,形成“一角眾腳”。正末、正旦就分別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此外,視劇情的需要,還有凈、副末、貼旦、搽旦、孤、卜兒、孛老、倈兒等。
二、曲和詞的異同
異:
(1)音樂不完全一樣,詞有詞牌,曲有曲牌,只有一小部分相同,大部分不同。
(2)曲有襯字
(3)曲韻加密,句句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不可換韻,平、上、去互葉,韻字可以重復
(4)曲沒有雙調、三迭、四迭
同:
(1)都是長短句
(2)都可以配樂
(3)都講究聲韻
三、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竇娥冤》
白樸《梧桐雨》 《墻頭馬上》
馬致遠《漢宮秋》
鄭光祖《倩女離魂》
四、元曲四大愛情劇
關漢卿《拜月亭》
白樸《墻頭馬上》
鄭光祖《倩女離魂》
王實甫《西廂記》
五、元曲前后期不同特點
前期為元雜劇的鼎盛時期,作家主要活動活躍在大都、平陽、東平。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F存的元雜劇有80 種屬前期,著名的悲劇名著都產生在前期。
1) 前期劇作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 語言以北方話和中原地區口語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講唱藝術的營養,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
3) 和舞臺的結合非常緊密,充分顯示出 藝術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當行本色。
后期的雜劇創作移向杭州,由北方移向南方的作家有鄭光祖、宮天挺、喬光、秦簡夫,重要作家南移是雜劇創作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1) 后期作品缺乏前期創作的現實性,愛情劇、文人事跡劇、神仙道化劇有所發展,同時藝術上追求工麗華美和情節的曲折離奇,失去了前期的渾樸、獷悍、平易、親切的韻味。
2) 作家南移后雜劇創作脫離了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土壤。在與南戲的并存中,逐漸產生了變化,雜劇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這些就是給大家分享的關于元曲的知識了,不要求大家全部背誦下來,只需要多看幾遍,至少要做到在心里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在編導藝考中遇到簡答題或者名詞解釋的時候不至于手忙腳亂。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