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31
本篇給大家帶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中的影視音樂賞析。
嚴歌苓筆下的《芳華》講述舞蹈者們在文工團從輝煌再到解散的這十年來的芳華青春,“什么是芳華?芳華就是美好。”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中,描繪了一群人的青春,反映出70.80那一代年輕人鮮活的生命,夾雜著美好與陣痛。除了故事內容的精彩詮釋,《芳華》最讓小編感到驚喜的,是導演對音樂的重視。音樂成了這部影片中的重要線索,而作曲家趙麟的名字也難得地出現在了影片的開始部分。
《芳華》開場就是文工團的一片歡歌笑語,舞姿曼妙的文藝兵在教室里靈活自如,窗外陽光打在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的臉上,一切都是那么的歲月靜好,另一邊樂手們熟練操演著各類富有時代特色的音樂。西方管弦樂搭配著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為芭蕾舞伴奏,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而在樂隊排練間隙,陳燦在吹柴可夫斯基的《那不勒斯舞曲》;有人在閑暇時吹《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女兵宿舍的陽臺上,有人拉著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些經典曲目,他們是無法在文工團的舞臺上演奏的。
《絨花》、《沂蒙頌》、《英雄贊歌》、《草原女民兵》,英雄人物,滿腔熱血,他們只需要表現這個,沉浸在自己的夢里。那些歌曲描繪的事、人都那么完美,那么不可褻玩。
然而伴隨著毛澤東的彩色巨幅畫像緩緩蓋上一層黑布,響徹云霄的鼓聲重擊整個電影院,雪白色的花朵布滿祖國大地的門前,大時代的轉折點讓這一群年輕人突然一下子無所適從,歌頌社會主義的歡快曲調在這樣的一段時間里顯得那樣的格格不入。
直到八十年代,香港的潮流衣物和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風靡文工團,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向往,但思想上卻并沒有完全解放。在那個時代,港臺歌曲還是所謂“黃色歌曲”的典型代表。劉峰坐在女兵宿舍的桌前,反反復復地聽著鄧麗君的《濃情萬縷》,他呆了,不知道歌還能這么唱。柔情蜜意一句句全都唱進了劉峰的心里,間接導致了他的命運轉折。“活雷鋒”劉峰向林丁丁表達愛意擁抱后被視作耍流氓而受處分,改寫了男主本該一帆風順的生活。
在思想感情方面,配樂極好的加強了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也表現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例如何小萍得知穗子父親平反時,夜里趴在床上打著燈,流著淚為父親寫信的配樂;陳燦車禍磕掉了牙,穗子急忙跑去看傷情時的緊促提琴配樂;這些片段的配樂不僅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更把觀眾也拉入其中,讓觀影者動情、甚至能夠“感同身受”。
氣氛渲染方面,毛主席過世后,簡單有力的鼓聲重擊,將原本的歡聲笑語一下子變得凝重安靜;戰地醫院一幕,低音樂器迅猛而不規律的斷奏仿佛垂死之際噴薄跳動的心臟,讓觀眾一下緊張起來。
場景敘事方面,好人劉峰臨走時,小萍為他送行時響起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何小萍在精神失常后再一次看到往日文工團的朋友們跳舞時,不自覺的站起來到外面的草地上也跳起了《沂蒙頌》,她甚至看到了觀眾對她的歡呼與祝福。以及文工團解散前的告別宴會上,號手吹奏了一曲《駝鈴》,大家含淚唱起了這支歌,道盡戰友分別的不舍。
影片從都到尾大量的音樂充實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用,調節著影片節奏及觀眾心理節奏。
電影的最后時代是在海南,昔日戰友們或是光鮮又或是平凡的活著。在這不同的時光里,每一個人都看起來是那樣的渺小,但是對于他們自身來說卻是值得回味的一生。影片結尾,人到中年的何小萍和劉峰安安靜靜坐在墓地外的長椅,最終依偎在一起,沒有了年輕時歡快的舞蹈與歌聲,只有彌補了數十年遺憾的安穩。肖穗子在最后說道: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象征著他們這一代人的芳華緩緩落幕。《芳華》以《絨花》開始,以《絨花》結尾,一路芬芳滿山崖。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