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26
編導培訓中,一些學攝影攝像的同學比較困惑的一點就是該如何取景。當我們拿起攝像機拍照時,第一個環節就是取景。面對多處景色,該取哪個部分?有個人物需要去表現,應取他的全身還是半身?
有人認為,取景不就是眼睛看到的景物?和相機拍出來的不是一樣嗎?其實不是。因為你眼睛看到的景物是全景,它是一個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又有寬度的立體空間。而且,這個空間范圍是比較大的。雖然我們眼睛的視角并不大,但由于眼睛是可以轉動的,在頭腦當中就形成了累計,看到的景物是個比較全面的場面。而取景則需要用相機里的取景器,要把看到景物的某一部分拍攝出來,這和拍攝者看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這里面除了選取的角度外,還受到現場聲音、空氣等周圍環境各個因素的影響,甚至拍攝者或被拍攝者的心理因素都包括在內。而這些因素在照片上是不能表現的。因為照片只能記錄一個平面的空間,雖然它可以表現一定的立體效果,但也是在平面上去表現的,它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當然更不能在取景中表現您的心情。
取景注意事項
一是注意相機和景物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決定了取景的范圍。
景別的分類:取景一般要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五個景別。
一、遠景。在拍一些大場面的風光照時,就需要取一個遠景,因為遠景可以表現氣勢。如果有人物的話,遠景也可以表現環境,當然,有時拍攝整個環境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所用相機是50的標準頭,那么它的視角大概就在50度左右,如果鏡頭的焦距更廣,它的視角稍微大一些,但是一般來說不會超過90度、100度,如果超過100度,拍出的圖像就有些變形了。
注:焦距越長,視角越小;焦距越短,視角越大。
二、全景。在拍攝一個人物、建筑、植物或其他主體時,我們也可以把它拍全,即拉成一個全景。既然拍攝全景的目的是把所拍物拍全,那么相對來說所拍主體的形態就是主要的。
三、中景。所謂的中景拍人像,基本上就是拍到一個大半身,即拍到膝蓋稍上部位。
四、近景。把鏡頭拉近景物進行拍攝。這時由于被拍主體被拉近了,所以這個主體的形態(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就能表現的更豐富一些。
五、特寫。比近景拉得再近的拍攝手法,叫做特寫。
這五個景別之間都有個過渡,拍攝者可綜合利用它們進行拍攝。在拍人物或拍其他某個主體時,運用特寫還是全景或其他,會有很大的差距。近景可把被拍主體的詳細、內在的東西表現出來。特寫可表現被拍主體的質感,如一些凹凸不平的東西,或其他細微部分。
二是注意相機的高度。相機的高度,決定了前景、背景和中景之間的高低關系。
在拍照時,還有相機高低或角度的問題。被拍物角度越高,機位的角度就越高,人或景和遠景之間的關系,就形成一個高低的變化。機位升得越高,近處的景物相對來說就越低,遠處景物相對來說升得就越高。如果相機位置向下放,近處的景物一定就往上提了,遠處的景物就往下壓了。這一點可通過調整機位高低和左右移動來體驗一下。
注:機位越高,近景越低,遠景越高;機位越低,近景越高,遠景越低。
拍人物時,正常機位基本上和人的下顎同高。低機位就形成了仰拍,所拍人物就顯高;高機位就形成了俯拍。注意,一般拍照片,不要把人物放在天空上,如果后面太亮,會顯得臉很黑,當然也不要以有很強反光的水面為背景拍,臉也會顯得黑。
此外,在取景時還要注意盡量使用前景。所謂前景,就是在被拍攝人物的前面還有一些景物。使用前景,可以達到前景、中景、遠景三個景別一起在畫面中出現,照片看起來有深度。
三是要注意相機的方向。對于一個景物也好,對于一個人物也好,你要考慮在它或他的哪個方向去拍照片。
所拍物不動,相機向右或向左移動,人和景物之間關系會發生變化,照片上的效果也會不一樣。有的人在拍照時,總讓人物移動,其實那樣不好,因為人物一移動,他的姿態表情就會有些變化。倒不如拍攝者前后左右移動,效果會更好一些。
以上三點決定了拍攝者選取了一個什么樣的景。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