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23
通過八個對電影的不同見解和一些例子,幫助大家認識什么是影視藝術。
(一)電影是尋求不同的藝術,要堅持求新和反思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沖動。本章文章,
我所講的不同,不僅是故事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更是理念的不同、境界的不同、感悟的不同。有一部美國電影講述的是:一對夫婦非常相愛,并有了一雙兒女,然而有一次妻子發現丈夫有了外遇,這使她非常吃驚,一方面勸導丈夫,一方面對丈夫更加體貼,她相信有一天她會用愛喚回丈夫。一年后第三者離開,丈夫回到了她身邊。然而就在他們全家重獲團圓的第二天,妻子跳樓自殺了。盡管她付出了那么多,但她已不再相信愛情。
中外有不少寫愛情的劇作,但內容各異,沒有一部與之相同。
我認為,電影應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理念,觀眾看完電影后,能帶著回味、帶著思考離開。
(二)電影是表現過程的藝術,意境和哲理應是創作者的最高追求。
有的電影劇本羅列一大堆事件,以為這就是“表現過程”。其實,表現過程,不是表現事件的過程,而是表現在處理事件中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碰撞與掙扎的過程。我看過一部寫撈尸人的影片,講的是撈尸人的兒子找了個女友,卻無錢付彩禮,只好外出打工。幾年后,兒子把錢掙夠,回到村子時,女友已嫁人。有一天撈尸人路過河邊,發現搶走他兒媳的小伙子醉倒在河邊,頓生歹念,趁河邊無人把小伙子推下了河。可事情做完后他又后悔不迭,回到家便自殺身亡。故事很好,但顯然把過程簡單化了,也把人物簡單化了。我建議他作如下修改:
撈尸人看到小伙醉倒后,怕他掉進河里,想把他送回家,可怎么也背不動,他便去通知小伙的家人,可門鎖著,他無奈只好回家。躺在炕上卻睡不著,他決定叫醒兒子一起把小伙背回來。把兒子叫醒后,他又變了卦。第二天早上他趕到河邊時,小伙早已凍死多時。他受到良心的譴責,回到家便自殺身亡。
故事情節應一層層展開,讓觀眾看到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電影是表現深度的藝術,要真實地表現出創作者對世界的思考。
故事對一部電影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有“故事為王”之說,但僅僅有故事還不夠,一定要讓觀眾從中有感悟、有回味、有啟發。作家賈平凹寫過一篇小說,講的是一位老工人抓到了一只小鳥,便關進了籠子里,好吃好喝地供應著。小鳥在廣闊天地自由慣了,不習慣籠中的生活,它拼命地掙扎,碰得遍體鱗傷,卻無濟于事。有一天老工人喂完食忘關籠門,小鳥終于飛了出去。如果只講這樣一個故事,又有誰愿意看呢,可作家又繼續寫道:一個月后,小鳥又自動飛回了籠子,使本來平淡的故事一下就有了亮點,有了深度。
電影也是如此,它不是催生結論的,而是激發思考的。
(四)電影是表現意象的藝術,用意象去展示過去,感悟現在。
意象可能是個物體,可能是一句話,也可能是一件事。通過意象把過去和現在聯系起來,把劇中人聯系起來,展示他們的交往、碰撞和變化。
有一部影片講的是一個劇團里發生的故事。演出時,一個龍套妹由于緊張把僅有的一句臺詞說錯了。一下場她就主動找師父檢討,師父并沒有責怪她。不久黑社會來砸場子,龍套妹在保護戲箱時身受重傷,師父把她抱在懷里安慰,她卻說:“對不起,是不是我又把臺詞說錯了?”說完就去世了。這兩次表現因了一個意象和呼應,完成了對人物的塑造。
意象本身還具有很好的象征性,如某電影中講述一個大學生面臨著愛情、考試、擇業等一系列問題非常苦惱,但都是碎片化的,作者巧妙地使用了金魚在魚缸里游動的意象,能透過魚缸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卻無法游出。它不僅把碎片聯系成了一個整體,還對大學生所面臨的苦惱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
然而并不是每部影片都能成功運用意象。比如有一部影片,部隊突圍時把一些書籍埋在了地下。既然有了這個鋪墊,后面就應有呼應,可卻沒了下文。還有一部影片中,一位戰士犧牲后,戰友在墳前放了一把二胡,可影片又沒有交代這位戰士會拉二胡,讓觀眾一頭霧水。
(五)電影是細節藝術,用細節來鮮活故事、豐滿人物。
細節在電影中是至關重要的,著名電影人邁克·李就非常重視細節。他說:“因為偶發的細節能生發許多新一套的敘事可能。”日本有部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父親是個油漆工,略識字,他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喝酒。他不學文化,甚至不許兒子學習文化。他死后兒子整理他的遺物時,卻發現了一箱子他練字的紙條。這時兒子才知道原來父親是這樣癡迷學文化。一下子把這位父親立體化了。
還有一部電影,有這樣一個鏡頭,先是女兒拉著母親的手,后是母親牽著女兒的手。這微小的變化,就展示了女兒的成長過程,簡練而又深刻。
(六)電影是想象藝術,一定要用想象藝術構造故事文本的復雜性、多義性、立體性和空間感。
電影藝術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一定要敢于突破、敢于提升。現在有些作品總是脫不開創作者自己看到的東西,缺乏想象空間。有部電影講的是一個離奇的故事,一位醫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治療老年性癡呆的新藥,在猩猩身上實驗時,想不到的是使猩猩的智力竟達到了人類水平,并把這種基因遺傳給了小猩猩。小猩猩因保護主人的父親,被抓進了動物懲戒所,并受到了殘酷的折磨,使它對人類產生了敵意。憑著它的智商,不僅逃出了懲戒所,還用主人研究的新藥,提高了同類的智力。
這些故事似乎有些荒誕,但卻為人類暗示了反思的意義,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類的內心。
(七)電影要倡導精神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去映現人物性格、心理變化和軌跡。
精神分析法即通過外在世界的主觀化印象與內心影像的暗示,借以展現人物的多層面立體化的人格,增加影片的美學價值。其實關于這種方法在我國傳統戲曲中早有應用,而且用得比較廣泛、多元。比如用人物自白來表現人物潛意識,這在許多戲曲中多有使用。《四郎探母》中楊四郎坐宮一段,《鎖麟囊》中薛湘靈遭災后回憶的唱段等這些自白,正是人物潛意識的一種外化。
影視中用精神分析法來展示人物內心變化的也屢見不鮮。傳記片《魯迅》,為了展示魯迅不同時期的心理活動軌跡,前后用了多個夢境,從而擴充了魯迅的心理空間。
(八)電影是敘述藝術,故事是詞,情節是曲,只有兩者融合才能奏出動聽的音樂。
近年來,電影敘述藝術越來越顯示出多元化。線性敘事、復合視角敘事、戲劇式橫向線性結構敘事、三段式敘事等可謂五花八門,其中主旋律影片敘事的類型化和現代性是當前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新的嘗試。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影片的審美性和娛樂性。
不管用怎樣的敘述方法,都要有一條清晰的結構主線,主線上有不同的戲劇單元,每個單元要分別對應著敘事發展的起承轉合,逐步推進故事走入下一階段,并最終完成結尾。有的故事內核比較一般,可以說不具備創新性,然而通過敘述形式上的創新,就可使故事有新意。有的作品是分段式的故事,呈現了一種網絡時代碎片化的總體敘事特征,遇到這種情況編導不應回避,而應通過時間跳轉的講述形式把幾個碎片化的情節包裝成一個具有新意的故事。比如有一個電影劇本是寫勞模綠化荒山的事,事跡非常生動,可惜都是碎片化的,劇本只是羅列了這些事跡。我建議設兩條線,一條是植樹線,一條是家庭線,只要這兩條線不斷碰撞交織,就會有火花、有亮點。電影劇情不是一直處在高峰中的,而是一步步被豐富的過程。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