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6-25
在編導培訓中,有不少同學決定大學報考的專業是傳播學。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傳播學中的一些概念。
一、什么是傳播?
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二、簡述傳播的基本特點。
(一)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具有交流、交換和擴散的性質。
(二)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
(三)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
(四)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五)傳播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存在于動態的運動機制之中,也是一個復雜過程的集合體。
三、傳播學研究中的批判學派,其研究領域大致可以分為哪幾個方向?
(一)政治經濟學派。其關心的一個焦點問題是現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壟斷的趨勢及其帶來的社會后果。這種高度的獨占和集中正是壟斷資本控制著文化生產和流通的明證,大眾傳媒的活動最終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意識形態和統治權力。政治經濟學派學者主要從所有制關系和經濟結構上來揭示資本主義大眾傳播的內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對于傳播內容本身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
(二)“文化研究”學派。該學派主張從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傳播。簡單地來說,“文化研究”學者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大眾傳播是資本主義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眾傳播可以分為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文化產品的消費過程兩個部分;訊息符號是與一定的價值體系或意義體系結合在一起的;受眾的符號解讀過程不完全被動,由于符號的多樣性和受眾社會背景的多樣性,受眾可能對文本訊息作出多種多樣的理解。
(三)意識形態“霸權”理論。支配階級實現“霸權”的手段不是通過直接的高壓政策,而是通過決定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階級對現有權力結構和社會關系產生認同或從屬意識。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大眾傳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霸權裝置”之一,大眾傳媒通過日常的新聞報道、宣傳和廣告活動,把支配階級特殊利益描述為社會的“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作形成“同意”或“社會合意”。
(四)哈伯馬斯的批判理論。哈伯馬斯提出通過改善“傳播的合理性”來實現社會變革的觀點。哈伯馬斯反對導致人的異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立場,提倡“綜合的合理性”,即主張通過擴展“沒有支配和強制的傳播關系”來改革社會,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會關系。他的傳播觀中帶有明顯的“普遍主義”和“倫理主義”的色彩。
四、“媒介即訊息”的含義是什么?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以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
五、新聞框架的四種具體功能是什么?
提供問題定義、闡釋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評價、示意解決方案。
六、拉斯韋爾“5W”模式對傳播研究的貢獻是什么?
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他最早總結了社會傳播的三項基本功能,并考察了傳播的基本過程,將其解析為五個主要環節或要素。這個過程模式雖然帶有單向性和直線性的缺陷,但它明確勾勒出了傳播學研究的五個主要領域,對形成傳播學的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義。
七、試述傳播學家哈特對媒介系統的分類。
(一)示現的媒介系統:人們面對面傳遞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語,也包括表情、動作、眼神等非語言符號,它們是由人體的感官或器官本身來執行功能的媒介系統。
(二)再現的媒介系統:包括繪畫、文字、印刷和攝影等。對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者來說需要使用物質工具或機器,但對信息接收者來說則不需要。
(三)機器媒介系統:電信、電話、唱片、電影、廣播、電視、計算機等。不但傳播一方需要使用機器,接受一方也必須使用機器。
八、拉斯韋爾的“5W”模式的意義是什么?
這個模式首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由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后來大眾傳播的五大領域: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著拉斯韋爾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九、簡述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
自我可以分解為兩方面。作為意愿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另一方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系性的體現。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動中形成的,又是這種互動關系的體現。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內容?;拥慕橘|時信息——“有意義的象征符”。
十、簡述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聯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關于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關于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鏡中我”也就是“社會我”。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于與他人傳播的程度。
十一、試述自由主義媒介規范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任何人都擁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經過政府當局的特別許可。
(二)除人身攻擊以外,報刊有權批評政府和官吏,這種批評是正當合法的。
(三)新聞出版不應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檢查,出版內容不能受到任何強制。
(四)在涉及觀點、意見和信念的問題上,真理和“謬誤”的傳播必須同樣得到保證。
十二、什么是“使用與滿足”?
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其媒介接觸活動是基于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十三、流言有什么特點?
(一)流言總是以“傳播真相”的形式出現的,其目的是讓人們“確信”或“相信”所傳播的言論或消息是“事實”。
(二)流言傳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際的口頭傳播。
(三)流言的內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話題。
(四)流言是一些沒有確切證據的信息,或者說是至少在其流行期間缺少可靠的證據。
十四、簡析社會責任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大眾傳播具有很強的公眾性,因而媒介機構必須對社會和公眾承擔和履行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二)媒介的新聞報導和信息傳播應該符合真實性、正確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專業標準。
(三)媒介必須在現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進行自我約束。
(四)受眾有權要求媒介從事高品位的傳播活動,這種干預是正當的。
十五、分眾論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一)社會結構具有多樣性,是多元利益的復合體。
(二)社會成員分屬不同的社會群體,其態度和行為受群體屬性的制約。
(三)分屬于不同社會群體的受眾個人,對大眾傳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應。
(四)在大眾傳播面前,受眾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存在,他們在媒體接觸、內容選擇、接觸和理解上有著某種自主性和能動性。
十六、簡析“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三個基本命題。
(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會懲罰,個人表明自己的觀點之際首先觀察周圍的意見環境,當發現自己屬于“多數”和“優勢”意見時,傾向于大膽表明自己的觀點,反之則迫于環境壓力轉向沉默或附和。
(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更強大,這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形成“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任何“多數意見”、輿論、流行和時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這樣的機制。
(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影響和制約輿論:輿論的形成不是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動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社會群體和大眾傳播是人們判斷意見環境的主要信息源,后者影響更大。
十七、請論述培養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整體存在和發展,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種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關系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只有在此基礎上,人們的認識、判斷和行為才會有共通基準,社會生活才能協調。
(二)提供這種“共識”是社會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大眾傳播是現代社會的“故事講解員”、緩和社會矛盾的“熔爐”、維護現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在形成社會共識方面發揮傳統社會中教育和宗教更大的作用。
(三)尤其強調電視媒介的獨特優勢:擁有最多的受眾、接觸時間最長;不需要接觸印刷媒介必需的識字能力;結合視聽覺手段,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沖擊力;現代人從幼年起與電視生活在一起,難以區分“電視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廣泛滲透社會各個部分。
十八、論述卡茨曼“信息溝”的主要觀點。
(一)新傳播技術的采用將帶來整個社會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這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是如此;
(二)新技術的采用所帶來的利益并非對所有社會成員都均等,現有信息水準較高或信息能力較強的人能獲得更多的信息;
(三)既有的信息富裕階層通過早期采用和使用電腦等先進機器,能獲得信息優勢;
(四)新技術層出不窮,換代周期越來越短,其趨勢可能是老溝未平,新溝又現。
十九、試述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概要、特點以及該理論提出的意義。
概要:
M.E.麥庫姆斯和D.L.肖《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
(一)著眼點于傳播效果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
(二)考察作為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綜合、宏觀的社會效果;
(三)暗示這種媒介觀:傳媒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對外部世界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活動,不管客觀或歪曲,都會影響人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和判斷。
意義:
(一)從考察大眾傳播在人們環境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眾傳媒的有力影響,為有效擺脫“有限論”的束縛起了重要作用;
(二)傳媒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的觀點,把大眾傳播過程背后的控制問題重新擺在人們面前,有利于人們認識議程設置的本質,為研究這些資產階級力圖掩蓋的問題提供重要契機;
(三)與我國的輿論導向研究有一定理論接點,對詳細考察傳媒的輿論導向過程有啟發。
二十、談談影響和制約“第三人效果”的個人因素有哪些。
(一)信息的性質:由于“自我強化”的作用,人們在評估負面信息的影響之際傾向于認為對別人的影響大,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評估正面信息的影響之際,則會出現相反的傾向,即認為信息對自己的影響大。
(二)信源的性質:圍繞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果”;越是說服或宣傳色彩強烈的信息,越容易引發“第三人效果”。
(三)社會距離:人們傾向于認為媒介信息對與自己社會距離大的人的影響較大,而對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或群體影響相對較小。
(四)個人因素:年齡、學歷、預存立場、自我關聯、對相關信息的專業感。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