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6-15
蘇聯的蒙太奇學派是影視藝術中不能被忽視的一項知識點。與歐洲其他先鋒電影流派強調電影的繪畫性、音東性以及無邏輔的荒誕性不同,蘇聯學派賦予了電影“象大奇”更多社會政治學的功能。
“蒙太奇”來自于法語,是建筑學名詞,意思是“組合、連接”。在電影中,它通常被作為技術性詞語,指鏡頭之間連接的手段。曾受到未來主義影響的蘇聯電影先鋒們相信:“(電影)是感官的形解,精神的組合”(杰爾曼·杜拉克),并把這種精神與國家意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蘇聯蒙大奇學派最重要的人物有三位:維爾托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他們的理論和實踐互有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堅信電影是“蒙大奇”的藝術,電影的意義與感染力產生于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他們中,維爾托夫和愛森斯坦對西方電影的影響較大。維爾托夫早年是個未來主義詩人和音樂家1916年至1917年間,他曾設立個人的“音響實驗室”,制作由音響蒙大奇組成的音響詩。1922年他把自己組織并領導的電影小組命名為“電影睛”。“電影眼睛”的核心是“用電影來認識世界,使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作為電影眼睛的攝影機來探索充滿世界的視覺現象的混產狀態。”維爾托夫強調攝影機超出現實經驗的觀察(拍攝角度,強調不同時空的剪輯,強調解說詞與畫面結臺所產生的“化學”效果。1929年,他拍攝的《帶攝影機的人》被史學家稱為“蘇聯日常生活的萬花簡”。影片濃維了維爾托夫“電影聯“的理論精華和實踐方法,是部教科書式的作品。維爾托夫的理論后來被其第米哈伊爾·考夫曼介紹到西歐,從而影了幾代西方電影工作者,特別是紀錄電影制作者,并直接啟發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
與維爾托夫的“電影眼”注重通過播影機和蒙大奇去發現現實生活的本質與詩意不同,愛森斯坦默片時期的創作番多夫全手演的《母親更具有哲學思辨色彩。原本學習建筑,青年時期皆以宣傳畫家身份進入軍隊取治部門的森斯坦,從曰本象形文字的結構中到發,形成了他早期在戲和電影中的“雜要家奇”(也作“吸引力蒙大奇”)理論。這個作為戲劇理論提出來的概念,首先強調的是結構,其次是把有感染力的單位(鏡頭)按不同的主題自由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這樣構關系,引起現眾感情的震蕩,起到直傳鼓動的作用,并最終達到他所希望的—通過術呼應社會革命的目的。1925年,愛森斯坦導演了他劃時代的偉大作品《戰艦波將金號這部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影片”體現了愛森斯坦“蒙大奇”思想的核心:鏡頭與頭之間的沖突,使兩個頭的結臺產生新的意義。片中“敖德薩階梯”的段落更是創造通過空間關系表現時間張力的家大奇例。盡管愛森系坦此后的創作逐漸走向極端理他甚至要把《資本論》形上幕),但他所總結的兩個鏡頭組合產生意義與情緒的家力理論,成為電影創作的重要現律之一。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