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www.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5-15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學常識是史詩性戲劇史詩性電影
一、史詩與史詩性戲劇
史詩的概念源起于西方,特指古代敘事詩中的長篇作品,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塑造英雄形象,具有神話色影。著名史詩有古代希臘的《伊里亞特》、《奧德賽》。這幾部史詩,注重編織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性格。場景宏大,人物眾多,線索錯綜交織。
古代和近現代的長篇小說,如《紅樓夢》、《戰爭與和平》,全面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具有史詩的敘事特性。所以一些長篇小說也被稱為史詩,或史詩式的作品。
中國戲曲受說唱藝術的影響,在元代和明代逐漸形成以歌舞講故事的戲劇樣式。戲曲的基本單元是“場子”,每一個“場子”都有自己的事件和情感中心,構成一個獨立的敘事單元。 若干“場子”串聯在一起又構成大的結構單元。中國戲曲場景眾多,情節曲折,以線性敘事為主,由一個主干串聯多個分支和單元,最后總收于大結局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不同,十分重視通過故事過程展示廣闊的生活場景。戲曲傳奇中存在大量沒有戲劇性沖突的敘述性場景,如《牡丹亭》中的“勸農”,《長生殿》中的“聞笛”,《桃花扇》中的“逃難”等出。這些看似閑筆的過場戲,表現出生活多彩多姿的形態,對重場戲也起到了調整節奏的作用
元雜劇往往有兩個高潮部一一情感的高潮和事件的高潮,如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望江亭》。商戲和明、清傳奇多采用生且并行的多線索、多單元結構,如《琵琶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西方編劇理論以中國戲曲敘事線性、散點的特點,命名中國戲劇為“敘事體戲劇”,又因其敘事特點類似西方的史詩,稱中國戲劇為“史詩性戲劇”。
二、史詩性電影
史詩性電影是在史詩性戲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敘事方法。它采取多線索、多單元的敘事結構, 強調散點式的線性發展。
史詩性電影往往展示宏大的社會場景、 歷史畫面、 眾多的人物, 在敘事線索上分支更多, 包容更廣。除了本書介紹的影片之外, 還有許多具有史詩性因素的電影, 例如《阿甘正傳》、 《我心深處》 和中國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等。
貝克說:“一個劇本需要多少故事呢?這是個難解決的問題,不過首先讓我們了解清楚, 就情節結構而論,在觀眾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有些時代比別的時代需要更多的情節結構。……顯而易見, 我們美國人比起我們的英國兄弟們來, 在戲劇方面是更愛好精心結構的故事的。 實際上, 對于所需情節的數量, 各民族各有其愛好。 美國人和英國人同多數歐洲大陸各國的人相比, 是更多地喜歡情節。”
相比較西方人來講, 中國人更喜歡故事, 明清傳奇劇作為一種史詩性(敘事體)戲劇, 擁有更長的故事情節線, 包容更多的故事情節。 史詩性的敘事體系的散點、 線性結構, 具有最大 量的情節內容。這一敘事體系被廣泛運用到史詩性電影制作之中。
史詩性電影的情節內容一般都比較復雜, 場景比較廣闊, 故事線綿長。敘事結構繁復, 編劇技巧要求更高。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